解放初期,我被派到北京市京剧三团协助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先生排演新戏,在长达数十年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对待京剧表演艺术那种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永远不会磨灭的印象。
君秋先生是梅兰芳大师的得意门生,梅派艺术最理想的继承者和接班人。他扮相秀丽,嗓音清亮,台风大方,演技娴熟,深受观众喜爱,被誉为“小梅兰芳”。每逢他在剧场演出《探母回令》、《贵妃醉酒》、《起解》、《玉堂春》、《金山寺》、《断桥》、《雷峰塔》等剧目,剧场售票处老早就排起了购票的长龙。不一会儿就亮起了“客满”的红灯。京剧观众对他的表演艺术,真是到了痴迷的程度。
面对这种来之不易的“功成名就”的盛况,君秋先生从不沾沾自喜,更不固步自封,态度异常冷静。表现出一位艺术家的博大胸怀。
他生前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我现在台上这点人缘,是沾了梅老师的光,观众非常热爱梅派艺术,所以只要我在台上学得有点像,观众就鼓掌,就鼓励。虽说模仿好梅先生的艺术也不容易,但是总是亦步亦趋模仿老师,毕竟不是最好的学生。我总想:我应该像梅先生那样,有自己的剧目,自己的表演,自己的唱腔,自己的人物,虽然不敢妄想自成一派,也应向这个方向努力。我文化有限,今后还希望您能多帮助我,让我能实现这一愿望。”态度十分恳切。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想法跟他不谋而合。我认为,他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条件,可以在独创新戏上一试身手。
当时,君秋先生领导的北京市京剧三团还是个民营班社。要开始创新,排演一出前所未有的新戏,在资金、设备、人员、制度等方面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些困难,无一例外都需要当时担任剧团团长的君秋先生认真对待,想方设法,落实解决。
经过协商,决定排演的第一出新戏是《望江亭》,这个戏的剧本,是我根据川剧《谭记儿》改编的。它之所以成为君秋先生的首选剧目,首先君秋先生很喜欢谭记儿这个人物。另一点就是这出戏能发挥君秋先生的唱功优势。
君秋先生非常重视这出戏的唱腔设计。他主张京剧演员应该自己亲自设计唱腔。他说: “程砚秋先生就是自己亲自设计唱腔,所以他的唱腔,不仅适合程先生的嗓音特点,而且委婉动听,具有程派唱腔特有的韵味,很受观众欢迎。”
决定亲自设计唱腔,就要解决时间问题。因为那时候民营剧团是要经常演出的。剧团上下近百号人主要靠每天的演出收入来发放包银(工资),维持家人的生活。所以演出是头等大事,而且那时候还要经常到外省市去巡回演出,以增加经济收入,所以时间是很宝贵的。
当时为了保证夜场的顺利演出,白天要照顾好君秋先生的休息,使他养精蓄锐,以充沛的精力,圆满地完成演出任务。等到一场繁重的演出之后,君秋先生已然筋疲力尽,又需要让他好好恢复,这样就没有时间真正安下心来设计唱腔。对这个问题,君秋先生表现了他的毅力与勇气,他提出每天打住夜戏后吃完夜宵,他和琴师何顺信、张似云就坐下来开始设计唱腔,雷打不动。
《望江亭》中,观众所喜爱的那些悦耳动听新颖别致的唱腔,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君秋先生逐字逐句精心设计出来的。他不顾身体的疲劳,全身心地投入设计,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有时为了四句原板,竟熬到东方破晓。保证了唱腔的高质量。
《望江亭》在上海首次公演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和认同,一致认为,它是君秋先生走上创新之路的一个辉煌的里程碑。从此奠定了张派艺术的基础。
《望江亭》在上海公演的成功,更加激发了君秋先生的创新热情,在以后几年里,他继续以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投入了新戏的排练,相继排出了《状元媒》、《诗文会》、《洛阳宫》、《秋瑾》、《刘兰芝》、《青霞丹雪》、《赵氏孤儿》、《西厢记》、《珍妃》、《年年有余》等众多的新戏,开始了他创新路上的旺盛时期。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好,这在京剧创新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
君秋先生生前演出的新戏中,有几出是清装戏,如《秋瑾》、《珍妃》和时装戏《沙家滨》、《年年有余》等,这些清装戏和时装戏,排练时遇到的困难比排古装戏要大得多。
因为,君秋先生是男演员,男旦演古装戏可以借助化装:像包大头、贴片子、粘小弯、戴簪环来改人物的面貌,使之女性化,让扮相俏丽多姿。而且,在服装上有蟒、靠、裙、衫也可以装饰形体,并美化人物动作。
清装戏,特别是时装戏,就没有了这些有利条件。素面朝天。男性的面貌和形体暴露无遗,弄不好人物出台亮相,就会招来哄笑,使演出流于失败。应该承认这是一种大胆的冒险行为。
所以,当时君秋先生的亲朋好友出于对君秋先生的爱护,也是对京剧艺术的热爱,纷纷规劝他,不要铤而走险,以免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这对君秋先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选择。
虽然,君秋先生也认识到时装戏对他来说是个难题,但是他经过反复考虑,还是认为不能知难而退,而是应该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他认为:梅先生早年就在这个问题上做过大胆的尝试,排演了《一缕麻》当时来说的现代戏。梅先生做了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梅先生是想让京剧既能演古人,也能演现代人。所以不管男旦演时装戏,在化装上有多少困难,也不能仅仅因为扮相上的不足,就知难而退。况且观众要看的绝不仅仅是人物的扮相。观众要看的是人物的性格、气质、思想、感情,要看的是演员的唱、念、做、舞,只要在这些方面能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扮相上的美中不足还是可以补救的。君秋先生这种不计个人得失的过人的胆识,的确令人敬佩。
他做了各种各样的头套和服装,作过多种试验,最后不但成功地扮演了《沙家滨》的阿庆嫂,而且与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合作,演出了新戏《年年有余》,给观众以极大的惊喜。
君秋先生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生前的音容笑貌,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他那为了京剧艺术孜孜以求、严肃认真、永不满足、奋勇前进的精神,将永远活在广大京剧观众和生前挚友的心中。这一份宝贵的艺术遗产,将永远流传,传之万代!
199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