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大师论述 史若虚:为《张君秋戏曲散论》作序
史若虚:为《张君秋戏曲散论》作序
2021-10-16 16:25:45

  我与君秋同志相识,虽是在全国解放以后,而对他在剧坛上负有的声誉,却仰闻已久了。

  我从年轻做学生的时候起,就有两大嗜爱:一是听曲艺,一是看京剧。京剧中又尤其喜欢旦角戏。那时,四大名旦正当盛年,艺术上处在黄金时代,他们那些精湛诱人的表演艺术,曾给我留下了历久难忘的印象。解放后,我有幸结识了老戏剧家、京剧旦角前辈王瑶卿先生,在同他一起工作的年月里,有机会深入地了解了王派艺术的风貌和特色,使我明瞭了四大名旦的艺术精华中,原来都不同程度地含蕴着王派艺术的精髓。这正是那些曾经征服了我的艺术魅力的渊源所在。

  王派艺术所独具的刚健、挺秀、流丽、明畅的风格,后来,我在君秋同志的演唱艺术中也浓郁地感受到了。他继承了王派艺术的风格,融会了四大名旦的优长,进而有所丰富、发展,能够随着时代的前进永葆常新,直到今天,以花甲之年演唱起来,依然给人以清新、华丽之感,这正是我喜爱和推崇君秋同志的表演艺术的主要原因之一。

  君秋同志有一条天赋的好嗓子,清圆甜润,脆亮刚韧,真是怎么用怎么有,非常难得。然而,具有优异的条件并不等于就必能成为一名好演员。还要靠勤奋刻苦的磨砺和永不止步的求索,才能在艺术天地里有所进取,有所建树。君秋同志自幼师事于李凌枫。李先生虽不是舞台上的名将,却是教习中的好手。君秋同志由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遍受四大名旦的教益,更得到了王瑶老的亲自指授,并加昆曲的根柢,使他在广袤的艺术领域里,得以兼容并收,择长而取,而后溶于己身,在不断地追求、探索和变革、创造的实践中,终于形成了当代很有影响、内外行一致公认的“张派”,在百花齐放的剧坛上放出光彩。君秋同志的成就是天资加勤奋、师承加创新而得来的。他认真地继承了流派,又大胆地突破了流派,而后扎实地创出了新的流派。

  从君秋同志的艺事成就上,还使我们看到了我国民族传统戏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一些值得重视的经验。简而言之,就是成品教学,循序渐进。他幼年时先学唱开场戏,然后随着老生唱“对儿戏”,进而再唱本工重头戏,及至排本戏,创新戏,拾级而上,应付裕如。在唱念做打舞各功方面,由简入繁,步步加深,全面地涉猎了京剧旦角表演技艺的各个范畴,做到了尝遍知味,择需而用。他底子厚,戏路宽,演得多,所以他二十岁以后,就能挑大梁,排新戏,独树一帜,在众多的同辈演员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四小名旦”中名列前茅,用王瑶老的意思说就是:君秋同志不是当了好角,而是在常年的舞台磨练中成了好角。

  君秋同志的艺术修养并不拘囿于旦角一门,他对其他行当的表演也都熟悉,还拉得一手好胡琴;平素喜好丹青,写意花卉和墨虾、雏鸡,画来都能跃然纸上,形神俱佳。这些,无疑都成了他进行艺术创造时的营养。

  君秋同志爱艺术,爱生活,更爱新社会,是一位与党有着真挚感情的艺术家。他认真改造自已,努力为人民工作,终于在党的六十诞辰时,实现了平生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党的行列,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君秋同志所走过来的艺术道路,值得我们进行认真地研究和科学地认识。他的这部文集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书中,君秋同志对自己的学艺经过、艺术经验和艺术见解都有详尽的介绍和精辟的阐述。对后学又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料。书稿付印之前,君秋同志嘱我为之作序,情不可却,谨志数语,以表达我期待着这本书早日出版问世的殷殷之情;并对记录、整理者和编辑、出版者所作的这项有意义的工作表示感谢!

史 若 虚           

   一九八二年三月

来源:张君秋戏曲散论 作者:史若虚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