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适逢京剧大师张君秋先生诞辰100周年。11月16日上午,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全国政协京昆室、北京市政府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纪念张君秋先生诞辰100周年艺术研讨会暨“张君秋先生百年诞辰生平艺术展”在京举行。张君秋先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还是一位戏曲教育家和京剧艺术推广者。他的艺术创造充满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受到广大京剧观众的热烈欢迎,得到京剧行家的一致赞许,被称誉为张派艺术并得以广泛流传。他在晚年依然不停歇,全身心致力于戏曲教育、戏曲传承和推广,特别是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总顾问,完成了中国京剧多种流派剧目音配像120部,抢救了不少濒临失传的经典作品,为京剧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本期文化周刊以张君秋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专题,深入探讨张君秋先生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贡献。
忆卓越成就 传承京剧艺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纪念京剧大师,弘扬京剧张派艺术,举办研讨会、艺术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
张君秋是一位成就卓越的艺术家,他所创立的张派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影响深远。他一生博采众长,留下了许多传世的经典;参与创办北京京剧院,为北京乃至全国的京剧艺术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一生献身于艺术事业,彰显了艺术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文化使命。1994年,张君秋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总顾问,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挽救了120部中国京剧多种流派剧目音配像资料,再现了众多老艺术家的成就,训练出了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为京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贡献了重大力量。
“今年是张君秋先生诞辰100周年,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在全国大力支持下,分别开展了纪念张君秋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系列演出、研讨会以及艺术展等,为的就是要深入挖掘张派艺术的精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好京剧张派艺术,以推动戏剧艺术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文旅局二级巡视员马文强调,“戏曲艺术发展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总书记10月23日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对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今天,我们研讨戏曲艺术及其今后发展道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重要精神为指导,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首都戏曲艺术出大师、出精品,努力实现艺术创作由高原到高峰的跨越,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传承和发扬好京剧张派艺术,就需先全面深入了解张君秋先生一生的艺术成就和贡献,张君秋艺术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据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介绍,此次艺术展遴选了张君秋生前在生活、演出、教学上等400余张照片,以及张君秋的舞台演出戏服等珍贵实物,以图文物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张君秋的生平经历、艺术成就和桃李天下三大人生版块,全面详尽地展现了张君秋的一生。
创建华丽柔美、刚健清新的张派艺术
1956年,张君秋同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组建北京京剧团(现北京京剧院)。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是张君秋艺术的鼎盛时期,他认真继承了梅、尚、程、荀等名家的艺术成就,博采众长,凭借自身优越的嗓音条件和演唱特色以及声情并茂的演唱方式,逐渐形成了张派声腔特有的华丽柔美、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
“张君秋先生所创建的张派艺术是经过半个世纪反复凝练而成的,是继‘四大名旦’之后传播最广的戏剧流派之一。在北京京剧团期间,张君秋先生在剧目建设、唱腔创作、舞台美术以及服装等各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革新创作,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他晚年还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文化工程艺术总顾问,为现代中国京剧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张家和谭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京剧表演艺术家、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谭孝曾说道,父亲谭元寿不仅把张君秋先生奉为他崇拜的偶像,也是他的好兄长、好伯乐,对谭元寿在艺术上倾囊相授,对谭派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晚年的张君秋也不断提携与鼓励谭家后人,虽然流派不同,却使京剧艺术在各美其美中美美与共,也使张家与谭家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张君秋先生之子、京剧名家张学浩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张派艺术是创立在新中国成立后、新时代的一支大流派,不仅受到业内的推崇,在海外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他回忆起今年举行百年纪念活动之一的“网上纪念大师演唱”活动,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得到各地张派演员的热情呼应,全国广大张派艺术爱好者、戏迷朋友更是要求参加,活动尾声还安排了近200人的同台共唱,场面震撼人心,可见张派艺术的魅力。虽然张君秋先生离世20余载,他所创造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财富永留人们心中。
张君秋先生一生奉献于京剧,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对生活、对舞台演出都倾心投入,一丝不苟。王文章表示,“张君秋先生是京剧艺术创造的一个丰碑,为我们留下了推陈出新、具有独特艺术创造品质的张派艺术经典剧目,他的表演端庄含蓄,以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生动的舞台人物形象丰富了京剧艺术。”不仅整理演出了《刘兰芝》《起解·会审》《春秋配》《银屏公主》《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红鬃烈马》《四郎探母》《金山寺·断桥·雷峰塔》等大量传统剧目,并对曾经创作演出的《怜香伴》做进一步的加工,使这些戏在艺术上有了新的面貌;同时还创作演出了一批历史戏和京剧现代戏,如《望江亭》《西厢记》《状元媒》《秦香莲》《诗文会》《楚宫恨》《赵氏孤儿》《芦荡火种》《年年有余》等,这些剧目深受观众喜爱并流传至今。
“如《西厢记》,张派对《西厢记》最大的创造是不仅保持了它本身的故事格局、矛盾冲突和思想内涵,最重要的是对其中的每个曲子和调门进行了唱腔上的处理,使其新颖优美、独具风格,可以说集张派艺术之大成。”著名戏曲理论家、北京联合大学的教授周传家赞叹道,“特别是1994年,张君秋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总顾问,充分发挥了他的艺术造诣精湛、舞台经验丰富的优势,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这项对于京剧艺术具有深远意义和十分复杂艰巨的文化工程之中,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中国京剧多种流派剧目音配像120部,抢救了不少濒临失传的经典作品,功在千秋。”
桃李满天下 张派艺术永流传
张君秋不仅是一位艺术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他热心京剧传承,为中国戏曲学院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言献策,为青年集训传艺指导,在全国收徒传艺培养人才,他的弟子遍及海内外,桃李满天下。晚年仍不遗余力发挥着老一辈艺术家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京剧的传承作出积极的贡献。
“张派艺术是美的艺术。”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记协原党组书记翟惠生说道:“传承张派艺术,关键在一个‘正’字——习近平总书记10月23日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中提到‘守正创新’,‘正’字由五笔构成:第一笔是横,代表天,指的是京剧的魂,亦即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在当代的集中体现。第二笔是竖,指的是京剧的神,就是京剧中的内涵和底蕴。第三笔是小横,指的是京剧的形,依托于天和立柱上面的形,亦即京剧中的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第四笔是小竖,是京剧的事,亦即剧中讲述的故事以及剧中没有言尽的与当下息息相关所要弘扬和传承的事。最后一笔是横,代表地,指的是京剧的命。只有上面四笔写得扎实了,最后一横才能写得平,京剧才能扎根于中国大地之上,厚植于人民心中。”
张派艺术之美,在于形神兼备,在于人戏合一。与张君秋交往有20多年的戏曲理论家、原《中国戏剧》副主编安志强表示,“张君秋先生给我的印象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是一个谦谦君子,同时他又具有率真的一面,不矫揉造作、真实,对事认真负责。他的戏,如其人。张先生的这些精神特质应该也是我们当今所要传承和弘扬的。”
已近90岁的张派弟子、京剧表演艺术家吴吟秋,跟随张君秋先生四、五十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我发现张先生特别会用嗓,他的嗓音很迷人。一句很简单的词,有的观众往外走了,他就能把观众再叫回来。他的高音辽阔清亮,其他音也宛转悠扬。这一点让我很受益。”
张派弟子、京剧名家薛亚萍十几岁便跟随张君秋学戏,让她最受益的是,在老师家里学戏的那几年,张君秋的演出很多,薛亚萍就经常看现场。“老师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京剧事业,他的责任感、使命感,更让我们后辈感动,今后我也将追随老师的脚步把全部精力用来传承。”
与张君秋有过多年交往的京胡演奏家燕守平也回忆了他与张君秋之间的故事。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跟张君秋学了很多戏,比如最初他不会拉《西厢记》,为了配戏,他学会了《西厢记》。“通过一年的学习,我对张派了解了很多,跟张先生也学到了很多,他很谦虚。张派艺术形成以后,他依然强调艺术不能死学,要结合自身条件学。”
张派弟子、京剧名家关静兰回顾了自己15岁在北京戏曲学校开始跟随张君秋学习的往事,她说:“使我更加热爱、崇拜张派艺术,也更了解了老师的艺术人生,同时也更敬仰他的人格魅力,我要更好的研究张派艺术这一个课题,传承张派艺术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
张派弟子、京剧教育家蔡英莲从作为教育家的张君秋谈起,对张君秋调入中国戏曲学院开始,扎根学院,主抓教育、传承大事,十分敬仰。从招生选才、教学规划、开拓剧目,到流派进大学,再到“花开全国”……一桩桩、一件件让她记忆深刻。特别是在课上张君秋亲自示范,令她终生难忘。“这种精神永远树立在我们心中,也要永远传承下去。”
197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就遇到了恩师张君秋的张派弟子、京剧名家王蓉蓉很是激动。她回忆道,一出《二进宫》的彩排,让张君秋发现了刚学戏的她,认为她有戏饭,便要收王蓉蓉为徒。于是,开启了王蓉蓉的京剧艺术人生。“在跟先生学戏的20多年里,先生不仅教导我京剧的方法技巧,还培养我的审美原则和品格,深刻影响着我的艺术道路。多年来,我也是按照先生的理念进行演出、教学和传承的。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是先生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财富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虔诚敬仰之心去传承。二是先生的创新精神。张派艺术集京剧旦行特点于一身,他根据自身特点和时代要求,大胆创新,真正做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所要学习和继承的。”
张君秋先生外孙女、京剧名家王润菁感触更是颇多,她说:“张派艺术博大精深,作为张君秋先生的后人,有责任在加强自身业务学习的同时,把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尽己所能传承下去。”
百年张韵,薪火相传。大师精神,历久弥新。在一代又一代张派后人的传承和接续下,张派艺术在新的时代将会焕发出更加璀璨的艺术光芒,为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为民族文化事业的振兴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题为《百年张韵 历久弥新——纪念张君秋先生诞辰100周年艺术研讨会综述》)
责任编辑:张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