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2月1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政协京昆室、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纪念张君秋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
张君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一生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他在汲取、继承京剧艺术各流派优长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创新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影响深远的“张派”表演艺术,创作演出了许多特色鲜明、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他还积极投身戏曲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京剧艺术人才,并在古稀之年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艺术总顾问,身体力行地进行传、帮、带,为京剧艺术的抢救、记录、传承、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光明日报特摘登座谈会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张学浩(张君秋先生之子):致敬父亲百年诞辰
我父亲张君秋先生经历了学艺、实践、创业、成名的奋斗历程。以他优越的天赋条件,在诸多师长的教导和提携下,奋发图强,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在百花争艳的艺术天地里,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天空。父亲在他30岁正当年时,随着时代的脚步,带着对未来的向往,走进了新时代。他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率领着剧团的一班人马,进工矿、到乡镇、下部队、走四方,为基层百姓送戏演出,一年演出达300余场。他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加抗美援朝演出,抱着一腔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精神,率团奔赴朝鲜战场,接受战火的洗礼,慰问亲人志愿军,送戏送温暖,受到广大官兵的热烈欢迎和爱戴。
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发展欣欣向荣,激发着他的工作热情和创作冲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利用南下巡回演出的休息时间创排完成《望江亭》,一经上演大获成功。新剧情、新形象、新声腔、新风貌,业内业外,新老观众,蜂拥争看,一票难求。海内外各地争相学演传唱。随之,“张派”被叫响,水到渠成,这是父亲这部创新剧目成功演出的意外收获。
十年内,父亲又陆续成功推出《秦香莲》《秋瑾》《珍妃》《西厢记》《楚宫恨》《状元媒》《诗文会》《赵氏孤儿》等剧目。他根据不同的剧情、人物、情感,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胆突破创新。编创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优美动听的新唱腔旋律。他的张派声腔艺术突破了他之前的声腔艺术水平,扩展了演唱曲调音域,旋律更丰富,也更大提高了演唱的技术难度。同时经他整理和亲自演出的部分传统剧目均成为京剧经典剧目和张派代表剧目。在当时“旦角艺术已再无发展空间”的舆论下,张派艺术异军突起。父亲的创作高产且成功率极高,可谓是既立得起、又传得开、还留得住,至今仍是舞台上常唱常演的主打剧目。他为中华艺术殿堂增添了大量国粹艺术的经典作品,成为民族文化的珍品瑰宝。
我父亲热爱艺术,爱党爱国爱人民,对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一片忠心。上了年纪,仍不辞辛劳,转向艺术教育事业岗位,培养了大量优秀艺术人才,如今已成为当今京剧艺术的中坚力量。他还提议设立政协京昆室;在国际上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赢得声誉;在抢救文化艺术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音配像”工程中身担重任。
父亲已逝去23载,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和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