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是华夏文明得以千载不绝的使命传继、是艺术精神得以生生不息的灵魂灯塔。作为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瑰宝——京剧艺术的传承,尤其倚重师徒间面对面之口传心授。唯有透过那眼神的交汇、气息的传递、一招一式的亲手点拨,方能真正领悟其神韵、承接其风骨。
常言道:“师父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授予弟子的,不只是一招一式、一腔一调的技艺,更是将其精神气质、艺术灵魂与人格修养,如春风化雨般浸润进弟子的心灵。而这精神、灵魂与品格,恰是一切艺术得以枝繁叶茂的沃土与源泉!
值此先师张君秋先生诞辰105周年之际,我愿重温生命中那段被命运眷顾的师徒情缘。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又见恩师眼含慈辉、神采翩然,从记忆深处潇洒走来……
我的父亲侯文瑞先生,于1958年随“四小名旦”毛世来先生率领的北京和平京剧团迁调至吉林长春,成为吉林省京剧团的首批奠基者之一。生长于梨园世家的我,顺理成章继承了父辈的事业,于1980年考入吉林省戏曲学校京剧科,专工青衣。在校学习期间,我对张派艺术萌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当时尚处于打牢基本功的阶段,老师们并不主张过早归派,但又怎能束缚一颗向往艺术、虔诚求学之心?于是,我和同学琴师黄迎强,每日晚饭后便沉浸在琴房中,反复聆听、揣摩张派唱腔,一遍遍模仿试唱,每天至少苦研四个小时。“不疯魔,不成活”,那份对张派艺术的痴迷与沉醉,或许正是冥冥中我与张君秋先生师徒缘分的起点。
1987年6月20日,临近毕业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同学黄迎强从北京打来的长途电话:“明天拜张先生为师,你拜不拜?”我一时愕然问道:“哪个张先生?”“张君秋先生!”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作为一名边陲省份的在校学生,与先生素未谋面,竟能得此机缘,拜入自己日夜揣摩、衷心景仰的艺术大师门下,这份惊喜如潮水般涌来,令我久久难以平复。怔了半晌,我才回过神来,激动地答道:“拜!当然拜!”随即匆匆购票,踏上了奔赴北京的列车。
翌日——6月21日上午9时,拜师仪式在中国戏曲学院隆重举行,那一幕被永远定格于珍贵的影像之中。至今仍清晰记得,当时的摄影师是马长礼先生与杜镇杰老师。
究竟是何等缘分,使我得以忝列先生门墙?这便要回溯到此前与同学黄迎强每日四小时研习张派唱腔的时光。或许,这正是“至诚感通”——以一片赤诚之心,感召来了这段命运馈赠的师徒情缘。
黄迎强经京剧名家万啸哺先生(万子和先生之子)引荐,拜在何顺信先生门下。何先生听过黄迎强为我伴奏吊嗓的录音后,询问道:“这旦角是谁?唱得颇有韵味。”黄迎强答:“是我同学,她极其喜爱张派。”何先生又细致问及我的年龄、身高等条件,感叹道:“既有如此天赋,何不拜在张先生门下?”黄迎强欣喜道:“那真是求之不得!”于是,何先生特邀刘雪涛老师一同向张君秋先生举荐。张先生亲自听了录音,并详细了解我的情况后,欣然首肯:“通知她吧,这个徒弟,我收了!”
这段缔结师徒名分的奇妙因缘,由万啸哺先生与黄迎强亲口告知于我。岁月流转,而这份记忆,依然鲜明如昨。
拜师后,我第一次踏入师父家中,他老人家亲自为我传授张派代表剧目《望江亭》。那时我年仅十七岁,心思单纯,此前全是听着师父的录音自学。当亲耳听到师父亲口唱出的声音,竟与录音机中一般无二,我天真地脱口而出:“您唱的和录音机真像!”师父闻言开怀大笑,慈爱地说:“你真是个傻丫头!”
因我来自东北,念白时尾音习惯下沉,师父便针对东北口音的问题,对《望江亭》全剧的念白逐一精细纠正;更就张派演唱技法,从吐字归音、发声位置,到行腔的似断非断、落音的精准处理……无不耐心指点,细细雕琢,令一直靠自学摸索张派艺术的我茅塞顿开,获益终身!临别前,师父热情留我在家中共进晚餐,并赠予我一套他的剧照明信片。这些珍贵影像,被我悉心珍藏至今,见证着那段温暖的师恩岁月。
2017年,为纪念张派名剧《望江亭》首演60周年暨张君秋先生逝世20周年,我在吉林省大众剧场重演了恩师亲授的这出经典,以舞台上的铿锵音韵,寄托对先师的深切缅怀。数十年来,我扎根于吉林这片戏曲沃土,陆续演出了《望江亭》《秦香莲》《玉堂春》《西厢记》《状元媒》《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四郎探母》等多部张派名剧,让张派艺术在关东大地回响不绝。
师父不仅是开宗立派的京剧艺术大师,更是一位胸襟开阔的教育家。他创立了张派艺术体系,并将其广传于梨园百花之中。我在完成舞台演出之余,亦追随恩师的足迹,肩负起传播与弘扬张派艺术的责任,受聘为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客座教授,致力于张派艺术的教学传承,更有多位学生入选了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京剧未来之星助推培训计划”项目。
而今,为纪念张君秋先生诞辰105周年,一场意义深远的艺术盛事即将登场:2025年10月24日,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与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将强强联手,恢弘上演张派经典名剧《秦香莲》。这既是一场张派艺术的普及弘扬,更是一次承前启后的薪火传承,标志着专业艺术院团与高等戏曲教育的深度融合。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秦香莲”一角,将由我与我的学生栾馨玥共同饰演。两代同台,不仅展现张派艺术代代相传的深厚底蕴,更象征着其生生不息的美好未来。这是对师承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也是对恩师最好的告慰。
师承,是延绵千年的文化命脉;
师恩,是倾尽一生的知恩报德;
师德,是始终如一的严于律己;
师道,是矢志不渝的继往开来!
唯有善于发现人才、真心爱惜人才、倾力培养人才,以师志为己志,重视教育传承,方能使张派艺术——这门珍贵的民族艺术瑰宝,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永葆璀璨光华!
叙 述 者:侯胜梅
文字整理: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