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大师论述 加紧培养青年一代是戏曲工作的战略任务
加紧培养青年一代是戏曲工作的战略任务
2020-06-30 15:19:45

  学习了党的六中全会文件,感触很多。这里,我想就耀邦同志讲话中谈到的培养干部问题,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十年浩劫,戏曲演员青黄不接,是我们这几年来常常谈起的问题。可是,到现在,戏曲舞台上仍然有一些老演员在扮演着和自己年龄差距太大的角色。六十岁上下的老演员,还要在舞台上“开打”“翻虎跳”“摔叉”,扮演少男少女。当然,老演员的艺术经验丰富,演出水平高,认真严肃,很受观众欢迎。尤其在粉碎“四人帮”后,更有一股要为人民多做贡献的劲头。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应该受到尊敬的。在他们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能在舞台上为青年演员作示范演出,是非常好的事情。可是,如果剧团的演出任务,完全是依赖这些老演员在舞台上支撑门面,维持上座率,直到演不动时为止,这就不是我们新社会的正常现象了。因为,老演员毕竟年纪大、体力差,舞台生命有限了,应该在这些老同志还能演出的时候,赶快培养起一支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青年演员队伍。要想使戏曲事业永远繁荣昌盛,是必须靠大批风华正茂的青年演员来接班,才能完成这项繁重的任务的。

  这些年来,各艺术团体、剧团、戏曲院校都做了一些培养青年演员的工作。只是十年浩劫,青年演员受害很深。在艺术上,原来底子薄,又荒废了十年。恢复演出以来,又没有经过认真地补课,就仓促上阵。再加上人才不齐,行当不全,剧目贫乏,当然不能使观众满意。看来,我们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工作做得是很不够的。从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一年,又已经五年了,眼看老演员们一年更比一年老了,原来的青年,也已将近中年,怎么办呢?实在让人着急。

  这次学习耀邦同志的讲话,谈到建设干部队伍是一个紧迫的战略问题。我想到,我们戏曲界也正是应当把培养青年的工作当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了。我们不应当总是站在那里等待青年们上来,我们要想方设法,伸出双手,拉他们上来。我们老同志们是过来人,熟悉更多的情况,应该为青年人劈荆斩棘,修桥铺路,开出平坦的大道,让他们顺利通过。我听到有人反映,由于一些领导只为了照顾老演员的情绪,让老演员多演,结果占去了青年演员的演出机会,甚至不准许青年演员演出老演员的演出剧目。我听了很不舒服。这样做岂不使青年与老同志之间产生隔阂吗?在这里,我希望我们的领导同志要注意老演员同青年演员的关系。在安排工作时,一定注意不要有片面性,要妥当安排,充分发挥老演员和青年演员的作用。对任何一方的错误要求,都应坚持原则,不予迁就。不能使青年演员和老演员站在对立的地位上。一定要搞好团结,搞好“传、帮、带”,多给青年创造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促使青年尽快成长。

  耀邦同志讲,老同志要亲自动手,同党的组织部门和群众一起选拔培养年轻干部,高高兴兴满腔热忱地把他们引上各种领导工作岗位的第一线,同时使自己转到比较超脱的地位,避免繁杂的日常工作的压力,在重要和长远的问题上发表意见,提出建议。我觉得这段话,同样很适用于我们戏曲界。这样,老演员除了示范演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可以帮助领导同志一起选拔人才,出主意,想办法,抓紧时机,采取措施,为青年补上十来年缺的课。努力帮助青年演员创造实践的条件,为青年人把关,在舞台上“带”,在艺术上“帮”。青年人也应按照耀邦同志的讲话,要尊重老同志,照顾老同志,向老同志学习,造成一个尊师爱徒的良好风气。

  我对我们的戏曲事业是充满信心的。只要我们努力学习,按照六中全会的《决议》和耀邦同志讲话的精神,紧密结合我们本身实际工作去做,我坚信,一支政治思想好、专业水平高的青年戏曲演员队伍,一定会很快成长起来,戏曲事业必然兴旺发达,繁荣昌盛。

(载《人民戏剧》1981年第八期)

来源:张君秋戏剧散论 作者:张君秋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