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大师论述 剧团体制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剧团体制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2021-04-17 16:07:04

  这次,我出席了六届政协会议,又列席了六届二次人大,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是个戏曲演员,联系这次会议的精神,我想到戏曲界的事。我认为目前戏曲要发展,非要进行体制改革不可。这里我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坚持改革的方针

  最近几年,一些戏曲团体采用了承包的办法进行体制改革,我认为方向是对头的。它的好处就是能够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增加了演出的场次。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有些搞承包的剧团不太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因为承包是农业体制改革的名词,一些同志对剧团搞承包的理解容易发生偏向,可能会只着眼在钱字上,甚至某些领导错误地用分钱多来动员大家,一旦在分配上发生了一点矛盾,就会不团结,产生分裂。应该看到,这些问题不是因为进行了体制改革才产生的,而是因为在改革之前没有正确的思想基础。因此在改革前必须要制定出一些原则和具体的措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需要建立勇于改革的领导班子

  要进行体制改革,必须首先建立一个勇于改革的领导班子,这些年戏曲团体中,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的大团体中,浪费人才,扼杀人才的现象是十分令人痛心的。数一数我们真正优秀的中青年表演人才,每年 、每月究竟有几场演出?想一想我们的一些新培养出来的十几岁、二十来岁的好苗子怎么一分配到剧团就无声无息了呢?有一个事业心很强,业务上不错的毕业生分配到一个国家剧院当演员后,最近放弃了专业,结婚离开了剧团,她痛哭流涕地对自己的学友说:“如果能让我演戏,我也决不会走的。"我不明白,我们剧团的领导面对这些痛心的事实,为什么长期以来就那么无动于衷,心安理得?

  选拔、任命新的领导成员不宜只考虑干部的资历、级别,最重要的是看千部的领导才能,看他能否勇于改革,看他能否有新的作为。有的文艺团体确实换了领导,但因为只考虑资历、级别,五十多岁当第一把手,虽然他比原来的领导年岁小了点,但他的思想还是旧的,胆小怕事,习惯走老路,没有作为,结果大家很失望。所以,我建议,选拔、任命剧团的新领导也采取某些工厂贴榜招贤、毛遂自荐的办法。剧团里有的中青年演员不适宜演出了,但他有组织能力,了解剧团状况,熟悉业务,如果他的事业心很强,能提出一套剧团改革的施政方案,受到群众的拥护,这样的同志就可以被任命当领导。

要确定真正的主演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剧团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落实中青年演员的工作,要让他们多演戏。特别是要关心几个最有才华、最受群众欢迎的青年演员,让他们有最多的实践机会。

  有的戏曲团体,由于过去搞平均主义,造成了“头牌演员"十分多的局面。一个剧团有十几块头牌,都要当主演,剧团领导很大的精力都花在搞平衡上。与此相应的是工资搞平均,奖金搞平均,福利待遇包括夜餐补助都搞平均,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这就严重影响了剧团业务的正常开展。要打破剧团的“大锅饭",首先就得把剧团里最好的主演确定下来。谁是真正的好主演?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也不是靠走后门、拉关系让领导恩准的。关键要看舞台上的表演,能够做到观众满意,同行心服,这样的演员就可以当主演。为此,我建议剧团用公开演出的方式对演员进行业务考核,让观众来评判。有愿意当主演的同志,先给安排演出,公开卖票,不发内部票,看看这个主演能叫几成座。这就很容易把主演,配演及一般演员区分、明确出来。

       演员的主次都有了明确的区分,就能为工资的改革以及奖金、福利的分配提供依据。在工资还没有全面改革之前,我想,应该用浮动工资的办法来提高他们的工资。浮动工资就要根据每个演员担任主演,或配演,或一般群众角色的不同的工作量,以及演出质量的高低,演出场次的多少而定,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业务上不适合的演员,要让他们转业。根据他们的特长,在剧团内部调整;内部调整解决不了的,就应该帮助他们另寻职业。

  要把培养的重点放在青年演员身上

       要把培养演员的重点放在十几岁、二十几岁的青年演员身上。一个剧团的事业兴旺与否,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看看这个剧团有没有十几岁、二十几岁的优秀青年演员,举凡有成就、有影响的演员,无论哪个行当,大都在二十岁上下成名。近年来,山西、浙江等地陆续来了一些颇有光彩的十几岁的小演员。相比之下,北京的以中、老年演员为主要力量的演出剧团就黯然失色了。不是我们没有二十岁上下的青年演员,而是他们始终轮不上被培养,他们要等老演员下了台,然后再等中年演员变成了老演员后才能被培养。而到了那时候,他们也就成了四十岁上下的中年演员了。有才华的,观众公认的中年演员当然应该重视,但我们不能为了照顾某些中年演员,为了弥补他们在十年动乱的损失,而再去耽误第三代的青年演员。这样耽误下去,戏曲队伍越来越老化,戏曲才真正叫作有危机。

  要提倡老演员让台

  为了重点培养二十岁以下的青年演员,应该提倡老演员让台。有些评论文章评论老演员的表演是“不减当年”、“不显老",或者叫“不容易”,这里不过含有怜悯之情。实际上就是“不如当年",甚至不如某些青年。如果台上是五六十岁的老演员演少男少女,台下坐的是六七十岁的老观众,他们看着现在的老演员,想着的是当年的模样,这样来欣赏还看得过去。但如果台下坐的是二三十岁的青年看戏,他们看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老演员在演少男少女了。这对他们来讲是很难接受的。这样唱下去还怎么争取青年观众?所以,我希望老演员要让台,一些中年演员,特别是近五十岁上下的中年旦角演员可以适当地减少一下演出的场次,让已经露出光彩的好苗子多演出。在体育界,如果一个小将打败了老将,他们认为这是值得庆祝的事情,我们戏曲界也要提倡这种精神。

  提倡老演员让台并不意味着老演员没用了。相反,我还想着重强调要切实发挥老演员的作用。老演员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有很多,如培养青年,总结经验,把自己的艺术用录音、录相保留下来。这些工作要有人认真地抓,认真地落实。

坚决精简行政机构

  剧团机构重迭,行政人员之多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据我所知,有的大剧院的行政人员约占全院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一个八百人左右的大剧院,行政人员却有二百来人,记得解放初期,我所在的北京京剧三团演员有六十五人,行政领导仅有三四个人,许多业务行政工作是演员兼职的,创作计划、排演计划很容易制定,很容易贯彻。现在是行政人员越多,机构越庞杂,办事效率反而低了。我觉得一个剧团的建制还是要从演出的实际出发来考虑,如果从便于开展剧团业务活动的角度出发,还可以把一些由团扩建成院的剧院重新分成团,各自独立,再恢复演员兼管一 些业务工作的作法,行政人员就可以减少,使那些编余出来的行政人员到可以发挥他们所长的地方去工作。

来源:张君秋艺术论 作者:张君秋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