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名家评述 陈绍武:倾尽心血携后生——张君秋大师与天津市青年京剧团
陈绍武:倾尽心血携后生——张君秋大师与天津市青年京剧团
2021-04-28 21:14:51

  光阴荏苒,岁月无情,不觉君秋大师已经离开我们快三年了!每忆他那慈祥和善的音容笑貌,心里都会涌动一种崇敬怀念之情。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京剧艺术大家,是永远值得纪念的。作为曾经参与创建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一名老兵,对这位曾经用心血与汗水浇灌我团一代艺术新苗的辛勤园丁,更在缅怀之余抱有无尽的感激之情。忆及他在我团忘我工作的桩桩往事,至今仍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一向关怀京剧事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曾多次提到,他为振兴京剧抓了两件大事:一是抓了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建团伊始开展的“百日集训";一是抓了优秀传统京剧剧目的“音配像”。而在这两项关乎京剧繁荣发展的大事中,张君秋先生都受聘担任了“艺术总顾问”。十几年来,张先生不遗余力地为这两件大事呕心沥血,弹思竭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功绩理应彪炳史册。

  遥想十数年前的1986年,作为刚刚组建一年多的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在艺术上是稚嫩的。这批刚刚走进戏曲学校不久的青年,在校学习期间,恰值“拨乱反正”前后,传统戏的底子打得不牢,学得少,会得少,在艺术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憾。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同志,由剧团的发展前途延伸至民族戏曲艺术兴衰存亡的大课题,作了深层次的思考。他认为振兴京剧的关键一环在于对人材的培养,而人材培养的重点则是青年一代。由谁来培养?自然是那些劫后余生、硕果仅存的老艺术家们。惟有他们才能把最正宗、最规范的京剧艺术传下来。基于这种思考,瑞环同志明确地提出了“抓青年、促中年、充分发挥老一辈艺术家传帮带作用”和“先继承,后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

  瑞环同志不但是位立言者,而且是位力行者。这位意向以办实事著称的市长,在自己的思路明确形成之后,立即着手付诸行动。他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北京会见张君秋先生。在他看来,彼时在京剧界声望最大、造诣最高、艺术经验也最丰富的当属君秋同志,况且,他们不仅是老相识,而且是患难挚友,交情是不一般的,无论从公论私,君秋都是一位可以倚重的合适人选。他先是派青年旦角、演员雷英到北京去登门求教,向君秋先生学演张派戏,而后就趁天津举办纪念张先生舞台生活活动期间,安排雷英于1986年3月7日正式拜张先生为师。继之,又酝酿出一个庞大的、关于全剧团整体提高的重大举措,即在1986年暑期,对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实行封闭式的“百日集训”。这是一项空前的举动,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可以说是瑞环同志的一次大胆的创举。要办好这件事,必需有一位具备权威性的艺术领头人。这个人找谁?他认为最称职的还是张君秋先生。于是在1986年6月18日,瑞环同志利用在北京开会的机会,盛情邀请张君秋先生和夫人谢虹雯,以及与他多年合作的刘雪涛、马长礼、郭元祥等老艺术家,还有他的弟子蔡英莲等人到武王侯(即西四北八条)天津市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举行了一次隆重的会晤。天津方面参加会晤的有时任天津市政府秘书长的方放同志、副秘书长郑质英同志、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刘德礼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当时任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的李向军、演员雷英和本人也有幸列席了这次会晤。在长达三个小时的会见中,瑞环同志详尽地阐述了对于振兴京剧的见解和对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实行“百日集训"的具体设想。当场,他正式聘请张君秋先生为剧团的“艺术总顾问”,同时也邀请与君秋先生长期合作的艺术家们到天津为青年演员们传艺。当时已届66岁高龄的君秋先生容光焕发,显得异常激动,他深知培养新一代京剧艺术人材意义之重大,因而不顾年事已高,当场慨然应聘,并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他说:“京剧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不能到我们这儿就完了,我们的责任是让它继续发扬光大。既然李市长这么瞧得起我,我还能有什么说的,如今老了,上台唱戏吃力了,可我们能教哇,只要孩子们愿意学,我们就要把看家的本事都拿出来。市长您放心,我,还有我这些老搭档们,决不会让您失望,一定把这个重大任务完成好。”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首次“百日集训”于1986年6月20日正式拉开序幕。此前两天,剧团由坐落在天津南市的长城影剧院,移师到天津市干部俱乐部南楼。干部俱乐部是1925年由英国人建造的一座娱乐场所,有精美的洋楼建筑和花草繁茂的花园,是天津接待外宾和举办重要活动的场所,有天津的“皇宫内院”之称。市政府把一个剧团安排到如此考究的场所,足见重视程度之高。

  艺术总顾问张君秋先生一行人于6月24日到津,其中有夫人谢虹雯,多年合作者刘雪涛、郭元祥、高宝贤、朱金琴;琴师何顺信、张似云;鼓师郝友和弟子蔡英莲等人。瑞环同志把他们当作贵宾接待,安排在天津市政府第一招待所(即迎宾馆,相当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下榻。

  张先生等一行人,到津后不待喘息,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传授的第一出戏是张派名剧《玉堂春》。张先生在先期由何顺信先生与蔡英莲向青年演员雷英传授全剧唱腔之后,亲自为她加工、提高、传授发声诀窍和表演技巧。君秋先生一字一板地细抠,一招一式地示范,在传授“会审”一折时,有时老人在地毯上一跪就是一个来小时,在场的人们无不为这位老艺术家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首届“百日集训”期间,他先后向雷英亲授了《玉堂春》、《望江亭》、《状元媒》、《四郎探母》、《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刘兰芝》和《秦香莲》等大型剧目,那真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使雷英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从一个对张派艺术毫无基础的学生,不仅步入了张派之门,而且在艺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成了在众多张门中获益最多、进步最明显的亲传弟子。

  张先生作为剧团的艺术总顾问,不仅有繁重的课徒授艺的任务,而且还要统领全局,抓每一个剧目的整体质量,不仅是对张派戏,而且对其他流派的剧目如《连环套》、《遇皇后·打龙袍》、《红鬃烈马》等一批戏,同样从头至尾给以关注。每排成一出或一台戏,他都要亲自审查与验收,对艺术上不到位的地方及时提出具体的加工和修改意见,务求使每出都达到高质量。

  张先生不只关心自己创建的张派艺术,而是从全局出发,力求使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在艺术上呈现出流派纷呈,百花争妍的繁盛局面。为此,他十分关心对各流派传人的发现与培养在的题。首届“百日集训"期间,他先后为好几位青年演员介绍和延请了造诣高深的老师。如为蓝文云请来了与老旦表演艺术家李多奎合作了几十年的琴师周文贵先生,传授给她正宗李派老旦剧目;为武生王立军请来了著名武生表演艺术家茹元俊;为小生康健确定了业师刘雪涛;为乐队的朱建中和孙文庆确定了业师何顺信和张似云等,由于他的穿针引线,使得这些青年演员和乐手们获得了良好师承。

  回想首届“百日集训”,人们不能不对张先生那种高尚的忘我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感动。一百多天中,老人把全身心都投人到集训工作中,其间只回过一次北京,其余的时间全都用于课徒授艺和指导排练。当时正值酷暑季节,天是那么热,任务又是那么紧,为了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更多的技艺,张先生有时一天要干三班,这对于一位年趋古稀的老人说来,实在是一种超负荷的劳作,所付出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张先生率先垂范,工作进展得既迅速而又顺利。短短的一百多天中,竟然高质量地排出了十台优秀传统剧目,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其中,除张先生和他的老搭档们相继排出《玉堂春》、《望江亭》、《状元媒》、《四郎探母》、《秦香莲》和《刘兰芝》等剧外,同时还由吴素秋、方荣翔、李世芳、程正泰、茹元俊、周文贵、钱韵宏、李荣威、关鸣林、杨麟玉、刘少泉、施明华和孙荣慧、李文英等京、津、鲁、冀等地的一大批艺术家向青年演员们传授了《铁弓缘》、《遇皇后·打龙袍》、《连环套》、《文昭关》、《红鬃烈马》、《钓金龟》、《望儿楼》、《九龙杯》、《长坂坡·汉津口》、《挑滑车》和《打酒馆》等剧目。张君秋先生作为艺术总顾问,与诸多艺术家们亲密合作,协调工作,堪称是梨园界中一段佳话。

  经过一百多天的紧张教学活动,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首届“百日集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向瑞环同志、诸多付出了心血的艺术家和津门各界广大观众作汇报,剧团于1986年11月6日至11月15日,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行了10场汇报出。由于事先各媒体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演出期间盛况空前,每晚开场前,剧院门口都聚满了等待余票的观众,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热烈场面。演职员目睹这一切,干劲倍增,每个人都以饱满的精力,一丝不苟地投入演出。那真是红花鲜艳,绿叶葱笼,精诚合作,满台生辉。11月15日晚末场演出的《四郎探母》,把气氛推到了至高点。剧场内群情鼎沸喝彩不绝。一曲“尾声”为10场精彩演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百日集训"的倡导者李瑞环同志不无激动地走上舞台,面对涌向台口的观众们满怀欣慰地说:汇报演出的成功进一步说明京剧是有生命力的,进一步说明年轻一代在老艺术家的帮助下,是可以把这份宝贵的财产继承、发扬下去的。京剧是祖国民族艺术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它、继承它、发扬它。青年演员要虚心、刻苦、图强,老艺术家要开明、真传,实帮。我们新老协力尽展其长,民族艺术一定会永放光芒。

  12月13日,剧团移师北京。15日晚,在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首长作了汇报演出。16日起先后在民族文化宫和吉样戏院各演出了四场,均为集训剧目。8场演出的上座率极佳,精彩的演出赢得了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一时在京剧形成的老根据地掀起了一股“京剧热”。

  津、京两地演出的巨大成功,引起中央和天津多家媒体极大兴趣,它们争相报道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和汇报演出的盛况,特别对张君秋先生为首的老艺术家们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剧团认真总结了首届“百日集训”的经验,并把它形成惯例:十余年来,每到暑季必办集训。张君秋先生虽然不像首届集训那样从始至终参与工作,但几乎每一年都要抽出相当多的时间,到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传授技艺。

  近年来,张先生又在新弟子赵秀君身上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1993年1月19日,在瑞环同志的亲自引荐下,年仅24岁的赵秀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拜张君秋先生为师。为了培养这个年龄最小,舞台实践经验最少的“关山门”弟子,张先生不辞辛劳,经常往返于京津道上。1996年,张先生把罕见舞台多年的独家戏《金山寺·断桥·雷峰塔》传授给她,为了弥补她武功方面的不足,还特地亲自出面邀请著名刀马旦表演艺术家李金鸿先生为她传授武功技巧。1997年又开始向她传授自己的另一经典剧目《刘兰芝》,惜乎先生未及亲审彩排便撒手而去了……

  纸短语长,张先生对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乃至对整个京剧事业的杰出贡献,非一篇短文所能尽述。笔者只能以此只鳞片爪,表达对先生的崇敬、感激与怀念之情。

  我们要学习他坚定的事业心和高尚的敬业精神。张先生视艺术为生命,他为京剧艺术献出了全部身心,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我们要学习他在艺术上执著追求的开拓精神。张先生厚积薄发,善于创造,真正是“先继承,后发展”的典范。他所创建的京剧旦角“张派”艺术,就是这种开拓精神的结晶。

  我们要学习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张先生对工作从来是高标准,严要求,绝不敷衍塞责。为了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他不惜付出坚忍的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总之,张君秋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不仅有辉煌的艺术财富,而且有丰富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发扬光大。我们应当从张先生手里接过“接力棒”,把“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历史重担肩负起来,让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代代相传,常盛不衰。

2000年2月于天津



来源:张君秋艺术大师纪念集 作者:陈绍武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