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名家评述 王永运:德艺双馨的张君秋一一追忆张君秋大师的艺术轨迹
王永运:德艺双馨的张君秋一一追忆张君秋大师的艺术轨迹
2021-04-22 22:29:08

  今年为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诞辰85周年,天津举行了具有全国性的纪念活动。

  张君秋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在整整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舞台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演唱与表演艺术,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深受观众的喜爱。张君秋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不可低估的作用。

  张君秋艺术发展的道路跨越新旧两个社会。他成名很早,16岁便有“四小名旦”之称,而这,纯粹是以个人的坚强毅力拼搏奋斗而得的。张君秋最早拜京剧名旦李凌枫为师,经李推荐,向京剧前辈艺术家王瑶卿学艺。风格趋向于王,具有甜润嘹亮、清新流畅的演唱风貌。与此同时,他感到自己的戏路子与梅兰芳较为接近,又兼学梅派的富丽堂皇、高雅大方的表演艺术。1937年3月31日,张君秋作为一个17岁的青年演员,随著名谭派老生王又宸赴津露演,王演大轴戏《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张演压轴戏《玉堂春》,以他娇丽的扮相,优越的歌喉,一炮而红,轰动津门。紧接4月中旬,与余派坤伶老生孟小冬合作,两人合演的《四郎探母》,报纸评论为“近年来天津舞台上罕见的佳奏”。7月他同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富英的合作,也获得圆满成功。由此,张君秋声誉鹊起,转年——1938年,他同“四大须生”之首马连良共莅津门。张君秋深受马连良的识才重用。从1938年11月始至1942年夏,他同马连良有过长期的合作。剧目有《龙凤呈样》《苏武牧羊》《一捧雪》《四进士》《游龙戏凤》《楚宫恨史》等。这些戏充分展示出张君秋的艺术才华,也使张君秋的声名日益增广。1942年张君秋开始组班“谦和社”,10月下旬,他携著名演员贯盛习、孙毓堃、姜妙香、萧长华、李金鸿来津演出,亮出三张“王牌”。其一是他将《金山寺》《断桥》《雷峰塔》三个单折戏串连成一个整本大戏。其二是他带来了新编本戏《温凉盏》。其三是他除演出一些梅派戏,首次上演了程派名剧《红拂传》(唱法与程砚秋不同)。表明他在学梅的同时,还能不拘门户,广撷博采,不断积累其他流派剧目,以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

  二

  张君秋花甲之年写过一篇文章,题名《永远跟着共产党》。文章概括了他一生经历的艺术途径。他说:“我走过的六十年生活道路,前三十年是在旧社会苦难艺海中漂浮过来的,后三十年是在党的亲切关怀下成长起来的。”确实,张君秋艺术生命力旺盛时期,当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在共产党的阳光雨露的哺育下,思想开朗,积极奋发,步向一个新的艺术天地,达到他的表演艺术的新高峰。

  张君秋由北京联谊京剧团(后更名北京市京剧团)到北京京剧团,首先,他对不少传统剧目整理加工,推陈出新,赋予了剧本新意。他演出的剧目有全本《宇宙锋》《刘兰芝》《孙夫人》《贺后》《南山化蝶》(即《梁山伯与祝英台》)《彩楼记》等。更为可贵的是,张君秋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与时俱进,同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观念密切结合,成功地编排了一系列历史题材的剧目,塑造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古代妇女形象。像《望江亭》中聪明、智慧、敢于主宰自己命运的谭记儿,《西厢记》中出自豪门贵族、勇于向封建宗法礼教挑战的崔莺莺,《秦香莲》中由忍受屈辱、痛苦绝望终于坚决反抗斗争的秦香莲,以及《状元媒》中为争取美满姻缘不惜在金殿抛头露面的柴郡主,《{诗文会》中富有才华、以诗文择夫的车静芳,张君秋在这些戏里都能很好地挖掘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为摆脱封建势力的羁绊所做的不懈奋斗。这一系列崭新的妇女形象,为京剧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给京剧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展示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戏剧特色。

  其次,张派艺术的突出成就,是对于戏曲演唱艺术的大力革新。张君秋随着剧目的翻新,为使剧中人的思想感情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他在京剧旦角的唱腔上锐意改革,以大胆创新的精神,对唱腔格律、演唱技巧与吐字行腔,都做了新的尝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比如,他尽量摒除传统剧目中有些唱腔缓慢、冗长的节奏,使这些唱腔演唱时力求紧凑、精练;他善于在剧情发生转折性变化的时刻,用大段抒情性的唱腔,细腻地展示剧中人的思想活动;他还善于将京剧唱腔中的各种不同声调、板式的旋律重新加以组织,谱成新曲。

  张君秋嗓音具有“娇、媚、脆、水”的优异天赋,他的音域宽广,高、中、低音都能运用裕如,音色绚丽,吐字清晰,润腔细腻,舒展自如,从而形成他所独有的华丽柔美、刚健清新的演唱风格。在《望江亭》中,张君秋饰演谭记儿,初上场所唱的一段[四平调]“独守空空帷暗长叹……”,他一开始将旋律放慢,曲调委婉凄凉,待唱到最后一句“为避狂徒到此间”,却突然翻高叫散,类似[西皮嘎调],非常有力地显示出谭记儿对狂徒杨衙内的无比愤恨。而在谭记儿与潭州太守白士中初次相见时,张君秋所唱的一段[南梆子]“只说是杨衙内又来搅乱,却原来竟是这翩翩少年”,为表达谭记儿感情上的起伏跌宕,以及她犹豫不决的心情,使内在的倾慕喜悦与外在的端庄稳重交融在一起,张君秋这段唱处理得迂回曲折,感情色彩相当浓厚,他利用自己嗓音宽亮、圆润的特点,注意运用胸腔共鸣,因之,整段行腔极为舒展动听。张君秋的另一代表作《秦香莲》,内中“祝寿”一折,秦香莲进入驸马府,面对陈世美所唱的一曲[琵琶词],可谓悲痛欲绝。这段唱腔以[反二黄]为主,又揉进民歌与昆曲曲调,张君秋从“夫在东来妻在西,劳燕分飞两别离,深闺只见新人笑,因何不见旧人啼”起,将秦香莲满腹悲怨,曲折迂缓地款款传出,宣泄出人物的极度痛苦与悲愤。至戏结尾“大堂”一场,包拯因国太搅乱公堂,觉得难以应付,想给秦香莲三百两银子以了结此案。张君秋所唱的一段[西皮散板]转[滚板]、[哭头],气势激昂,把这个温顺忍让的贤良妇女,不肯屈服权贵的高尚情操,处理得动人心魄。整个唱段异常紧凑,唱到“人言包相是铁面,却原来是官官相护有牵连”时,张君秋以[滚板]调式,在“官官相护”四字后顿住,重加一锣,以示秦香莲对世间不公的强烈控诉,随后接唱“我哭,哭一声去世的二公婆,叫,叫一声杀了人的天!”,“杀了人的天”前四字干唱,“天”字嘎然而起,极力翻高。至此,张君秋将秦香莲由悲痛、绝望转为愤慨的情感变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

  张君秋不仅是一位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戏剧教育家。他所培养的青年演员多达一百数十名,倾注了他毕生的心血。1986年,天津青年京剧团进行“百日集训”,张君秋应市长李瑞环的邀请担任艺术总顾问,正值盛夏炎暑,他不顾年老体弱,尽心尽意地为青年演员传授剧艺。1990年11月,市青年京剧团参加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纪念活动,参演剧目为《秦香莲》,但担纲主演的赵秀君还是新手,张君秋费尽一个月的工夫,使其艺术有了很大的长进。1995年天津举办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又将《秦香莲》作为范本戏公演。在排练场上,张君秋见到赵秀君有些动作不到位,他亲自跪在台上为赵做示范表演,引得在场的人深受感动。1996年9月底,市青年京剧团在津举行纪念“百日集训”十周年活动,赵秀君演出张君秋当年名剧《金山寺、断桥、雷峰塔》,为排此剧,张君秋曾两次来天津亲自加以指点,悉心传授。赵秀君果然不负老师的期望,获得了优越成绩,成为跨世纪的希望之星,张君秋可谓功不可没。

  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无疑是中国戏剧界的一个重大损失。希望众多张门弟子能以“接力棒精神"(张君秋生前用语),发扬张派艺术于海内外,流光溢彩,永垂后世。

来源:张君秋艺术论 作者:王永运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