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绘画与中国戏曲向有不解之缘。远的不说,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艺术大师均有丹青墨迹留存于世,现今著名京剧艺术家张君秋的绘画也为人所称道。
据我所知,张君秋最早绘画的品种是兰花。那是张君秋艺术初露头角,在京、津、沪一带都享有盛誉之时。那时,张君秋的母亲张秀琴对他督教甚严,每天该学什么、该练什么都有严格的日程安排,唯恐荒废了艺业。张君秋曾对我说:“那时候我哪有什么业余活动,除了排戏、学戏、演戏,唯一的一种游戏就是拍拍皮球。”另一可供张君秋消遣的就是习字绘画。在我查阅的旧报刊中看到,张君秋最早画兰花是在上海歇夏期间向时慧宝学习的,习画不足半月,师徒的兰花难分真假。我曾看到张君秋保存的一柄折扇,扇面上绘有兰花,背面是行书,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果然清丽秀美。那时的张君秋不满20岁。
随着张君秋艺业的发展,他的绘画爱好始终有增无减,不少绘画大师如张大千、齐白石、刘海粟、黄胄、许麟庐等都同他结成密切的师友关系,张君秋曾珍藏过许多这些大师们的墨宝。但在“文革”期间,这些珍品俱遭劫难。最令张君秋嗟叹不已的,一个是张大千为张君秋绘制的巨幅虞姬戏画,画的是张君秋年轻时扮演的虞姬;另一幅则是齐白石绘制的十二月花卉图。“文革”结束,落实政策,张君秋曾到有关部门几经查找,但遍寻无迹,恐怕是当“四旧”,给烧了,抑或是流落到不被人识之处......大概是这种失落感使然,张君秋现在养成了一种爱好,凡是他能找得到的印有国画的挂历,即或过了期,他也尽数收藏,挂在画室,不为看年月,只为赏画、习画。
张君秋绘画的品种很多,兰花已不多画,还有菊花、牡丹、老来红、荔枝、水仙、虾、鱼、鸡、竹,不下十余种。同他在戏曲艺术上追求创新一样,在绘画上他也另辟蹊径。譬如画小鸡,他概括自己的画法是“三点一圈”,“三点”是蘸浓墨点三点,“一圈”为用淡墨画一圈。三点各为小鸡的头及双翅,一圈则为小鸡的身躯,再用墨笔稍加勾画,鸡嘴、鸡爪即成。每只小鸡形态各异,有歪着脑袋的,有张着翅膀往前奔的,有啄食的,根据不同的形态,圈、点大小不一。笔者有幸得到过张先生的4只小鸡,题为“四季平安”。4只小鸡的布局疏密有致,妙的是张先生在那只离群的小鸡嘴上点了个小红点,仿佛是叼着一只小虫,于是画面活动了,那余下的3只鸡,分明是“鸡”视耽耽,盯着那只小虫追逐着那只离了群的小鸡。
不知什么缘故,从这“四季平安”的构图中,使我想到了张派唱腔。张派唱腔的新意并不 是每腔必新,都是新腔,听者不知所从,反而淹没了唱腔的创造性。张派的唱腔往往在布局上颇见功力,疾徐轻重、张弛紧松,都安排得恰如其分,并形成一种蓄势,紧要之处,耍一个新腔,犹如那只离群的小鸡嘴上的一点红,使得整段唱腔充满了生机。看来,中国戏曲与中国绘画的缘份,是结在了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张君秋在绘画上自诩为“张大胆”,其实,唱腔艺术创作上,他何尝不是“张大胆”呢?当然,他的大胆是有深厚传统功底做基础的。“艺高”才能“人胆大”呀!
转载自《中国戏剧》199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