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先生的演唱艺术深受广大观众的热爱,他的嗓音 “甜、亮、脆、美”,发声方法科学,富有艺术魅力。他的声腔艺术在国内外都有人专门研究,许多著名的西洋歌唱家也曾向他请教。我自1979年拜师以来,一直倾心于对张派发声、演唱方法的学习与研究。直接受教于张老师、他的夫人谢虹雯老师和著名琴师何顺信、张似云老师,取得一些收获,这里作一简略介绍。
我体会,张派声腔艺术的灵魂是一个“美”字。几年来,我一面自己学习、练习张派的发声方法,一面把自己的体会贯串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采用听录音、看录像的方法,启发学生注意张老师的演唱姿势、发声口型、用气方法,共鸣运用及吐字、润腔的特点,以此来对比、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体会张派声腔艺术的发声要领。我对张派唱腔的发声方法,做了如下几点归纳:
一、口型与发声
张老师、谢老师经常指教我说:“不看其人,听你的声音,就知道你的口型对不对。” 由此可见,口型的正确与否同发声中的吐字、用气、共鸣是否得当密切相关。张老师演唱时的囗型特点是:双唇微微收拢,形成嘴张得小而口腔内大的“坛子口型”,开口音是长圆形,以圆带竖。闭口音是横圆形,以圆带横,这种口型演唱时,没有嘴角横拉、下拉的力量,喉外肌保持一种松弛状态,这样才能使口腔内的肌肉紧张,软腭上提,又由于下颌也放松了,使喉结下降,于是口腔内的空间加大了,使得气息能自由出进,达到共鸣顺畅,演唱起来才能音色美,吐字清,高低无阻,行腔流畅。张老师反对两种错误囗型:一种是“喇叭口型”。此种口型的演唱状态是:口张过大,使得喉外肌紧张,外部用力过大,必然引起口腔内部缩小,造成软腭塌陷,下颌前移,喉结上提,共鸣发挥不畅。此种口型发出声音似喊叫,喉部挤卡,音色干瘪刺耳。另一种错误的口型是“一字口型"。此种口型发声的状态是:槽牙咬紧,嘴角用力,能引起喉部、下颌、颈部紧张,使得发出的声音鼻音浓,腭音重,高音起不来,音色窄薄,共鸣减弱。这两种错误的口型,演唱都不能持久,因为他的面部肌肉始终处在紧张的状态,而且加重声带负荷,声带容易产生疲劳和病变。我院实验剧团的青年演员徐美玲过去曾一度出现声带小结的病症,我在辅导她演唱时,要求她学习张派的演唱方法,着重解决她的口型问题。我只给她上了十节辅导课,由于解决了她的口型问题,不仅使得她的演唱由过去音色尖、细变得宽、亮了,而且也使她的声带恢复了正常。由此,可以证明口型的准确与否,是发声顺畅、行腔自如、减少嗓音疾病的关键。抓住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气息与发声
气是声之本,许多演唱能力差者,往往是气息梗阻所致。张老师时常强调:“演唱不能用嗓子喊,要用气托着声音出来”,并主张用胸、腹联合呼吸。他曾对我说:“演唱时,不仅觉得小腹在运动,而且胸部两肋也在运动。”他使用胸、腹联合呼吸,极其娴熟。他在用气方法上体现了三个字:“匀”、“深”、“稳”。“匀”就是气息均匀。为了防止气吸得过满,用闻花的感觉吸进八成气息,呼出时,软腭吸起,下颌放松,达到胸部松弛,并留有余气,便于循环,顿时可使“头、身、胸”三腔相通,产生共鸣;“深”就是气息深足。气息浅,声音必然薄,气息横则声音不通。张老师在呼气时,两肋有意向外扩张,随着唱腔的运转,腹肌感觉下沉,音浪似洪流,有节奏、有规律地滚滚向前,由于他用气有法,共鸣通畅,声音可达高昂明亮,甜润浑厚;“稳”就是气息要平稳。漏气和冲击力过大都有损于声带。呼气时要相对稳定,做到轻吸轻呼。张老师在演唱时.不管人物感情有多少差异变化,唱腔旋律多么复杂,舞蹈动作多么激烈,他的气息从不上下跳动,始终控制在横隔膜和腹腔之间,可谓“气如磐石”。
三、吐字与发声
京剧演唱强调吐字艺术,要求以字带声。我在训练中感到,凡在口齿上下功夫,不但字清韵准,更觉声音酣畅。我经常同学生边听张老师早年录音,边分析他老人家吐字清晰、收放自如、俏丽如珠、富有弹性的特点。张老师、谢老师经常对我说:“演唱要有灵魂,吐字要有艺术。”还说:“我在创腔中,严格掌握要由字生腔,以字行腔,腔随字走,字领腔行。” 张老师吐字不是咬死不放,而是轻巧不拙,上唇、下唇一触即开,根据感情和板式的需要,安排字头、字腹、字尾,使吐字自然清晰。
四、高位置与发声
在嗓音训练中,共鸣位置的稳定直接影响真假声结合。京剧旦角演唱,过去以假声为主,音色难免尖细、刺耳。而张老师的音色都有很大突破。他的演唱音域宽广。唱高音旋律时,以假声为主,假中有真,要领是软腭上提,后颈肌直立,颈前肌放松并有下压感,使喉头下降,气息通顺,顿时可沟通头腔共鸣,达到高音区如金石之声,嘹亮奔放。唱低音旋律时,提高真声的发声位置,用胸腔共鸣润色,达到浑厚饱满,达到真中有假。唱中音旋律时,位置稳定,上下衔接严密,以混合声为主。掌握好三种不同音区的发声要领,就可以使高、中、低三音过渡自然,达到演唱圆润甜美的艺术效果。《西厢记·赖婚》一场的〔反西皮〕唱段,音域十分宽,从高音5到低音7,音差十三度之多。其实,只要嗓子好,唱这种宽音域的腔并不困难,但若要达到张老师所唱的那种音色甜美、感情充沛的艺术效果则是极为罕见的。关键在于要掌握好高位置的发声方法。
五、姿势与发声
京剧艺术十分讲究人物造型的优美。这不仅是为达到从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同时与演唱中吐字发声、科学用气、润腔技巧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张老师在演唱时全身松弛,表情自然,从不矫揉造作。这种演唱状态与西洋发声十分相似。但京剧是综合性艺术,既要因字生腔,又要完成舞台上的唱、念、做、打。如张老师在跑着唱、跪着唱、边舞边唱、遂打遂唱等舞台动作时,他的演唱姿势始终能处于全身松弛的状态。所以,他的演唱方法又要比西洋的发声更丰富一些。
六、技巧与发声
由于张老师的发声科学,因而具备了许多灵活多样的演唱技巧,如用气上的“偷、缓”,音量上的“收放、轻重”,行腔上的“抑、扬、顿、挫”,旋律上的“高低多变”。还有张派特有的符点、装饰音的连音运用,包括“螺旋嗖音”、“枣核型点唱法”等,他运用得轻盈灵巧,娴熟绝妙。如《玉堂春》中[西皮流水板]转[散板]“我那三郎”的“郎”字行腔,是符点、装饰音的连音运用。《祭塔》中的[反二黄导板]“在塔中思娇儿心神不定”的“定”字行腔,及《苏三起解》中〔西皮摇板〕“老伯不走为何情”的“伯”字行腔,是“螺旋嗖音”的运用。这些艺术手法正是体现张派风格行腔流畅、俏丽清新的特点。唱符点、装饰音连音技巧时,张老师要求把符点部分拉开唱,唱圆唱足,清晰明了。装饰音部分,在一刹那间完成四到五个音符的叠音演唱、要节奏明快,气息、共鸣相对稳定,用前鼻共鸣拐小腔,音量对比前重后轻,这样才能体现细如抽丝、轻盈灵巧、一张一弛、一放一收的弹性效果。在“枣核型点唱法”的训练中,张老师要求从气息入手,轻吸轻呼,把唱腔中明显缓气的部分,用偷气方法有机衔接起来,使唱腔造型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型旋律形象。胡琴紧拉,唱腔从简,伴奏者在旋律中用加花的手法演奏,演唱者用蜻蜓点水的方法演唱,形成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艺术效果。这种新颖的演唱风格.必须灵活用气、手法娴熟才能做到。
从1972年到1978年,在我未用张派发声法教学前,学生近二十名,较好的不多。从1979年采用张派发声法教学后,我先后教授的班次有中专班、大专班、师资进修班、青年演员进修班、1978年班、1991年班新生及齐齐哈尔、石家庄、四川渡口、银川、郑州、沈阳、山东、上海等地剧团学习张派艺术的辅导工作,名次达七十多人次。我感到应用张派发声方法教学,使学生掌握了科学发声方法后.音色优美,音量加大,提高了发声的控制能力和润腔的表现能力。使过去训练中遇到的嗓音疾病如:声带小结、肥厚、水肿、炎症等,大大减少,而且对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症状,恢复声带正常起到了促进作用。
京剧唱腔的传授,过去靠口传心授,容易以讹传讹,学生盲目模仿,不知其所以然。对调动学生积极性、落实因材施教十分不利,今天,时代需要我们运用科学方法,从理论上认识,以此指导实践:使学生有目标,有志向,有信心。缩短了教学时间,人材出得多,质量也相对提高。以上是笔者学习张派发声、演唱艺术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的粗浅体会。由于水平有限,衷心希望专家、老师和同志们给予指正。
(本文承北京市建筑医院五官科主任王慧纲大夫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