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亭》是张君秋大师创演的代表剧目,在京剧舞台上已经上演了六十年。
1956年,我上小学三年级。那年9月,父亲带领北京市京剧三团到南京,上海巡回演出。离京两个月后,团里搞业务、财务的君杰大爷提前回京,还带着好多印刷品,他告诉我们:剧团马上就要回京了,回来就要上演新戏。君杰大爷让我们提着浆糊桶、拿着刷子,上大街去贴新剧上演的宣传广告,看见宣传广告上父亲的剧照,我才知道他的新戏是《望江亭》。
川剧《谭记儿》根据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的作品改编而成,表现了谭记儿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权、惩恶扬善,故事情节也很有意思,可看性很强。川剧到北京公演时,父亲与刘雪涛先生应邀一同观看了演出,看后觉得戏好,很适合自己排演,既能发挥唱功的优势,又有表演的空间。于是设法找来川剧演出本,按京剧形式要求和演员自身特点进行创作,将川剧《谭记儿》移植改编成为京剧《望江亭》。
这部戏是利用外出巡回演出的时间排出来的。父亲南行前就与雪涛先生、编导王雁先生准备好了改编的剧本,上了火车就派角色、发台词,大家各自准备,有台词的背台词,有戏的琢磨戏,有唱的编唱腔。此行在南京三周21天演出24场戏,上海五周39天演出44场戏,每个周日还都加演日场,且场场都是父亲的重头戏,既要保证把戏演好,还要排新戏,这是多大的工作量!需要多好的体力和精力啊!一路上,他们边演出、边排戏,整体设计搭架子,对唱腔走位置……在上海的演出结束前,《望江亭》已全部排练完成。由于两个月的演出非常成功,观众要求加场续演,剧场也再三挽留,盛情难却,父亲决定再加演三场,而加演的最后一场,就是刚排好的《望江亭》,新戏好看,引人人胜。新腔好听,动人心弦。剧中刘雪涛、李四广、耿世华、钮荣亮等也都有不俗的表演,观众反应强烈,好评如潮!
回到北京没几天,张似云先生到家来告诉我父亲:“嘿,君秋!咱们上海最后这场《望江亭》 可了不得了,反响太好了!都叫出张派来了!"戏获得好评,父亲很高兴。但什么张派,他没当回事。
那时北京市已将马连良先生的马连良京剧团,谭富英、裘盛戎先生的北京市京剧二团合并,成立了北京京剧团。一个大剧团,老生、花脸都有了,没有一位挑大梁的头牌大青衣,总是稍显不足。于是决定将我父亲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合并进来,由三个民营剧团组成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国营北京京剧团。父亲非常高兴,决定在合团前把《望江亭》排出来,以这部新戏作为进见礼。
《望江亭》在北京上演后立即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吉样、长安、广和等大小剧场、礼堂,凡贴演张君秋主演之《望江亭》即告客满,连演连满,一票难求。剧场门前等票的人络绎不绝,观众哪怕熬到后半场能进去看一眼、听一耳朵、也能感到些许满足。整天有人往家里打电话、本地的、外地专程来京的、戏迷朋友、业内同仁、都想要看戏。这出新戏一是情节好看,二是有新颖别致、委婉动听的声腔曲调,三是演员有精湛的演技与艺术魅力,因而产生了强大的磁场,引得观众趋之若鹜,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观看。
新中国成立初期,梅尚程荀、马谭张裘、李袁叶杜等等各领风骚,坐镇京城。此时父亲经多年积累,其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期,既具有时代感,又有了自己独特的风采。他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创作灵感充盈,舞台风貌令观众感受到一股不同于前的清新气息。《望江亭》的创作演出,充分展现出父亲不同凡响的才华,他对京剧艺术之美的诠释达到了更深的层面和新的、更加完美的高度,给予观众耳目一新、沁人心牌的艺术享受。一时间,“独守空帷”的旋律与“卖鱼呀”的仿张之声随处可闻,可谓是满城传唱谭记儿。
随之,全国各地前来投师学艺之人、搬演 《望江亭》之剧团接踵而至。由于父亲演出任务繁重,通常都是由他的琴师何顺信先生,张似云先生给学生们说唱腔,刘雪涛先生和徒弟吴吟秋说身段,说地方,最后由我父亲听、看、排。学生们学好后回到当地即排出公演,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望江亭》拍摄成彩色电影戏曲片发行,又掀起热潮。可以说《望江亭》誉满天下,盛况空前。张派之风席卷全国,势不可当。1966年,已有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新疆、青海、云南、黑龙江、内蒙古、福建等各地的40多名中青年演员先后拜在父亲名下,成为张派弟子。当时的优秀青年演员杨秋玲、沙淑英。夏美珍、李玉芙等,都给我父亲行了拜师礼。在当时,几乎所有唱旦角者,无论是专业的还是戏迷,也不论宗何流派,均被父亲演唱的美妙声韵所感染,打动,没有不会唱几段《望江亭》的;无不情不自禁,随口唱念几句张派的。像张春秋,沈小梅,李炳淑等等,都学习了张派戏。
张派的叫响绝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而《望江亭》,可谓是张派艺术崛起兴盛的奠基石。有多少喜张、学张、唱张、演张者从《望江亭》而来,汇集在张派大旗之下。
转眼已是一个甲子,60年中,爱张、迷张、崇张、学张、唱张、传张者在海内外比比皆是,且不断发展壮大,张派艺术花开遍地,影响大而深,传播广且远。斯人虽已逝,但世人对他的崇敬怀念之心不减,对张派艺术美的热爱追求更盛!张派艺术方兴未艾、群芳竞艳、四海飘香,至今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中国京剧》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