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艺高德劭 方放:深切缅怀京剧大师张君秋
方放:深切缅怀京剧大师张君秋
2021-11-17 22:46:54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深切缅怀京剧大师张君秋同志,他的音容笑貌宛如生前,又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思绪万千,无限感念。

  君秋同志是天津的老朋友,1936年他16岁时初登舞台就来过天津,以后多次搭班或独自来天津演出,为天津广大戏迷观众所深深喜爱,在天津有广泛的戏缘、人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他应他的老朋友、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同志的邀请,来天津主持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百日集训”,一待就是几个月。作为“百日集训”的艺术总顾问,他不仅亲自传授京剧艺术,一招一式手把手地教,而且由于他丰富的经历和机缘,熟悉京剧的每个行当,熟知每出戏的总体艺术要求,所以他对整出戏、对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直至舞台如何装置,服装道具如何规整,演员如何走好台步,乐队如何配合演奏,连龙套如何站位,无不一一亲自指点,乃至做出示范。他和瑞环同志共同谋划,为青年京剧团演员们物色名师,他亲自出面,请来健在的各行当最有造诣的著名老艺术家收徒教戏。例如请他的老搭档著名小生刘雪涛收康健为徒,让孟广禄拜裘派传人钳韵宏、方荣翔为师,为张克一下子找了谭元寿、程正泰、马长礼、丁存坤四位名家传艺,兰文云要学多派老旦,可是李多奎早已辞世,就找多爷的老琴师周文贵来教她。李世济、杜近芳、袁世海、梅葆玖、吴素秋、关肃霜、王吟秋、刘秀荣、张春华、王金璐、厉慧良等一大批老京剧艺术家,都收过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员为入室弟子,传授他们的看家本领。著名京剧音乐家何顺信、张似云、唐在炘还收朱健中、王悦、孙文庆为徒,帮助他们提高演奏艺术,使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有了一支杰出的乐队。“名师出高徒”,君秋同志的心血没有白费,青年京剧团的主演,在老艺术家的调教下,都已成长为一个方面的尖子,当上国家一级演员,在全国性比赛中多次荣获各项大奖;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现已成为阵容整齐、实力雄厚、在海内外颇具影响的一支京剧劲旅。瑞环同志说:君秋同志对青年京剧团可以说是“恩重如山”,一点也不为过。“百日集训”以后,君秋同志仍一直关怀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成长,经常往来京津之间,教徒授课,指导排戏,与天津市领导、观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在天津举行过张派艺术汇演,传播下张派艺术的种子;也曾为天津排练了不少大戏、名段,《秦香莲》、《西厢记》、《金·断·雷》、《刘兰芝》、《状元媒》、《望江亭》、《楚宫恨》等张派名剧,已成为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看家剧目;其中君秋同志生前参与修改或有意修改而未来得及动手的一些剧目,如《刘兰芝》、《金·断·雷》、《西厢记》、《楚宫恨》等,经瑞环同志精心改编后,更精益求精,已制成光盘特辑,传流于世。

  大家知道,《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是振兴京剧的又一重要举措,君秋同志是这一工程的奠基人,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应瑞环同志的邀请,毅然放弃了去美国休养的机会,留在国内从事《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担任了艺术总顾问。这项崭新工作草创之初,缺少班底、缺少资金、更缺乏经验,也很少为世人包括京剧界人士所理解。君秋同志以抱病身躯,排除万难,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从审听录音、推荐配像人选、指导排练,直至组织演出录像,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在他的主持下,不仅为中国京剧众多的流派剧目配像多达120部,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班底,为以后音配像工程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在他主持音配像工作中,不少剧目由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助演,配像演员也多次指定由青年京剧团主演担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如既往地热心“传帮带”,既严格要求,又耐心地指导,从演唱口型到身段表演,力求达到“原汁原味”。许多演员反映,跟张老师录一出戏,等于重上一次科班,从头学一出戏,使自己深获教益,长进不小。上述这些方面尽管只是君秋同志在天津的部分活动,但可以看出他的巨大影响,不仅推动了张派艺术在天津的传播,也帮助天津这个京剧之乡的京剧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其贡献之大,成就之高,功绩之宏伟,是天津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

  君秋同志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文化艺术瑰宝京剧事业。他认真继承了梅、尚、程、荀等名家的艺术成就,博采众长,结合自身条件,创立了风格独特的张派艺术,在众多流派中异军突起,把京剧旦角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为繁荣和振兴祖国京剧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君秋同志1920年10月14日(农历庚申年九月初三)生于北京,他出身寒微,自幼热爱戏曲艺术,1933年13岁时拜李凌枫为师,学习京剧青衣,1936年16岁登台演出,不到20岁即以俊美的扮相,天赋的佳喉,红遍大江南北。以后,他一度自组谦和社,担任主演,1956年起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京剧大师合作,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剧的鼎盛时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君伙同志乐于奖掖后进,广收弟子,有教无类,尤其在晚年,把全部心力投入到培养年轻一代,桃李满天下,现今能叫出姓名的传人就有一百五十多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张派名家,在各个院团担任主演。张派和京剧事业后继有人,是君秋同志留下的一笔巨大财富。君秋同志为人处世品德高尚,忠厚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助人为乐,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瑞环同志称赞他“做人人格好,演戏戏德高,当党员党性强”,“称得起是‘德艺双馨’”。君秋同志不仅是京剧界、文学艺术界的典范,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学习榜样。

  我是在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时认识君秋同志的。当时我受瑞环同志委派,为“百日集训"和一些老艺术家做些后勤服务工作,君秋同志夫妇是重点服务对象。他为人很好相处,对生活从不挑剔,加上我常陪同瑞环同志看他教徒、排戏,很快就熟悉起来。他对友情含而不露,很少在言辞上表现,记得在1986年“张派”会演结束后,我为他送行,他在大衣兜里摸出一张叠着的国画,悄悄地塞到我手里,低声说:“这是一张画,你留着吧。”我拿回来一看,原来是君秋同志画的几只小鸡,我知道他擅长画小鸡,总不好意思开口向他要,他却想到了画一张送我,至今我珍藏着留念。1996年5月,他随瑞环同志考察三峡,我们一起乘船由重庆顺江而下,在武汉东湖又同住了几天,在船上有些香港朋友邀他打麻将,这些人输了就缠着他没完没了地玩,赢了就一哄而散,君秋同志却不以为然,仍然坚持陪他们玩。我劝他该休息就休息吧,他说逢场作戏,让他们尽兴吧!在东湖宾馆,他对走廊墙上挂着的一张画十分喜爱,说回去要临摹,我说也不是什么名家作品,我和宾馆说说,送给我们或借用一下,他连连摆手说不要打扰人家,只是久久地站在画前观看。后来我把这张画拍了张照片给他,他很高兴。从这些小事上,可以看出君秋同志的处世为人,真是“待人宽,对己严”,令人感佩!

  和君秋同志同游长江刚刚过去一年,1997年5月,我到他家看他,他还说在天津你总在政协俱乐部请我吃饭,找个时间咱们在北京吃一顿。不料没过几天,5月27日,君秋同志在从北京寓所赶赴音配像工作地点的途中,心脏病突然复发,不幸逝世在他热爱的京剧事业岗位上,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时瑞环同志正在国外访问,我和郑质英赶忙给瑞环同志报告,电话中听到瑞环同志的悲痛哭声。我们代瑞环同志到张宅去吊唁,他的夫人谢虹雯老师送我们出来指着上电梯的地方,说君秋就倒在这个地方。真是“景物依旧,人事已非”,君秋同志永远离开我们走了。转瞬间已经8年多了,今天君秋同志诞辰85周年,我们缅怀他、追思他、纪念他,要认真向他学习,继承他的遗愿,弘扬张派艺术,发现张派新人,振兴京剧艺术;也要认真向他学习,像他那样忠于党和祖国事业,做好各自岗位上的工作,齐心协力,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来源:张君秋艺术论 作者:方放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