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艺高德劭 赵砚斋:剧坛巨擘-张君秋
赵砚斋:剧坛巨擘-张君秋
2022-03-13 14:50:36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原名滕家鸿,字玉隐,1920年生于北京,父亲滕联芳,江苏丹徒人。正象梅兰芳生于北京,而把泰州作为原籍一样,《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等有关书籍,在介绍张君秋时,都说“原籍江苏丹徒”。张君秋六岁的时候,在北京当小职员的父亲失业,带着君秋的哥哥到南方另谋生路。张君秋依旧同母亲生活在北方。1986年五月,他回到镇江(丹徒),在丹徒县招待所挥毫作画,为丹招刚建成的“圌山楼”题写了楼名,为丹徒县书画社题写了社名匾额,并在丹招门口与夫人谢虹雯合影留念。返回北京以后,又为《丹徒文史资料》题写了书名。

  张君秋的母亲张秀琴,原是河北梆子演员,自父亲回到南方之后,幼小的君秋跟着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艺人生活,这一方面使他饱尝了人生坎坷的辛酸,另一方面也使他自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

  十三岁那年,经李多奎介绍,张君秋开始跟李凌枫学戏。当时还写了一个契约:随师傅学戏,生活自理;登台演戏之后,演戏的服装自己添置;七年之内将自己演戏所得的戏份,酬敬师傅一半。这个条件,内外行都认为是非常苛刻的,君秋晚年回忆这段往事时,还感慨地说:“实际上这就等于一半的卖身性质了”。

  “写字”拜师以后,张君秋正式开始了刻苦的学戏生活。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张君秋学会了《苏三起解》、《三堂会审》、《二进宫》等八出青衣折子戏。到张君秋十五岁那年的岁末,李凌枫便让他在北京吉祥戏院“借台演戏”,剧目是《苏三起解》,初次登台收到好评,李凌枫对这个学生的前途有了较大的把握,也就加快了教戏的进度,突击教排了全本《玉堂春》、《探母回令》、《王宝钏》、《龙凤呈祥》等大轴戏。

  张君秋自正式搭班演出到卓然自成一家,成为当代最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约经四十年的舞台实践。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对艺术的继承发展;第二阶段是,在全面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成熟。张君秋自初次登台就以其甜润的嗓音,俊美的扮相而受到内外行的一致赞赏,但他并没有自我陶醉,而是牢记母亲张秀琴对他的告诫“别高兴,离成功还差得远哪!” 和王瑶卿先生的教诲“要成好角,不能当好角”,一直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以他自己的艺术水平,完全可以自己单挑大梁,唱大轴,但是他没有这样,而是坚持了近六年时间的搭班演戏,甘于给别人当二牌青衣。由于见得多了,也就深感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名家高手层出不穷,这样就使年轻好学的张君秋,始终保持一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在京剧领域里不断的挖掘追求,为以后的发展创新,打下思想基础。

  当时,张君秋遍访名师,如饥似渴地吮吸来自各方面的营养,用以充实自己。被称为“通天教主”的王瑶卿先生,对年轻的张君秋帮助很大。几乎所有的同老生配演的对儿戏,都是王先生教给君秋的。在四大名旦中,张君秋首先得到尚小云的教诲,那时张君秋十六岁。十七岁时,在上海演出,梅兰芳无私地向张君秋传授了《凤还巢》、《霸王别姬》等梅派代表作。二十一岁时,程砚秋先生亲自来到张家,把程派的代表作传授给君秋。荀慧生先生虽然没有将他的代表剧目直接教给君秋,但他经常观看君秋的演出,给君秋指出不足之处,使君秋获益匪浅。此外张君秋还向闫岚秋(九阵风),朱桂芳、张彩林学习刀马旦,向冯子和、郑传鉴、朱传茗等学昆曲和一些花旦的表演。他优越的天赋条件,虚心刻苦的学习态度,深得前辈艺术家的赏识和喜爱,得到名家的真传,为他以后的艺术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继梅、程、荀、尚以后最有成就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张君秋艺术道路的第二阶段,应从1951年他自香港回来开始。虽然君秋在二十一岁即四十年代初期就自己组班——“谦和社”,并且开始试创新腔,但是在黑暗腐朽的旧社会,演员的演出生活很不安定,剧团里的人事经常变动,保守思想和门户之见又十分严重,庸俗色情的商品化剧目泛滥,优秀的传统艺术受到严重的摧残,在这种情形下,张君秋想有所作为,也十分困难。他不得不离乡背井,到香港去演出。到了香港,他仍然挣扎在困境之中。1951年在党的关怀下,张君秋回到了大陆。从此,在张君秋的艺术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正如王瑶卿先生对君秋所说:“你若是还在香港,艺术也就糟践了!”张君秋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正确的文艺方针,人民群众的热切希望,国家的光明前途,这些都成了他艺术创作的动力。新社会演员地位的提高,使他的心情格外舒畅。这时,他正当盛年,精力充沛。他率领剧团,走遍全国,演出的剧目也最多。

  他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帜之一,是编演了许多新戏,如《望江亭》、《西厢记》、《状元媒》、《诗文会》、《楚宫恨》、《秋瑾》、《珍妃》、《秦香莲》等。这些戏现在都成了张派的特有保留剧目。对于一些传统剧目,他也作了适当的修改与加工,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艺术欣赏习惯。

  他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帜之二,是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他矫健潇洒、清秀多姿的台风,运用自如的表演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在唱法唱腔上,他吸收并综合利用梅,程、尚、荀的特长,又吸收其他剧种、曲种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了大量的新腔,形成自己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演唱风格,成为当前“十旦九张”的张派。

  在艺术革新方面,张君秋认为,“艺术本身,除了受到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以外,同时,也必然受到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时代的影响”。京剧艺术不断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是时代的要求。张君秋是这样认识,也是这样去实践的。在建国初期张君秋首先对传统剧目做了大量的加工整理工作。即使是比较受观众欢迎的拿手戏,也做了适当修改以后才演出。为了满足新时代广大观众的艺术欣赏要求,从1956年开始,张君秋就用很大的精力排演了《望江亭》、《珍妃》、《状元媒》、《诗文会》、《秋瑾》等新编历史剧,塑造了谭记儿、柴郡主、车静芳、秋瑾、珍妃等一批有较新面貌的古代妇女形象。1964年还排演了《年年有余》等现代戏。

  对于新编剧目,张君秋注意到,剧情的开展不能象传统戏那样缓慢,要力求戏剧矛盾比较迅速地在舞台上展开,在较短的时间里演出更丰富的内容,更曲折的情节。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也要求更加鲜明突出。总之,正如张君秋所说,要使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饱满的艺术享受。

  对中国共产党,张君秋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我走过的六十年生活道路,前三十年是在旧社会苦难艺海中漂泊过来的,后三十年是在党的亲切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我在自己前后三十年艺术生活的对比中,深切地感受到,戏曲艺术的繁荣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戏曲演员才有了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戏曲艺术才有了革新发展的光明方向,才能出现百花齐放、争芳斗艳的繁荣景象”。他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辛勤培育的结果,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我的艺术,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的日子里,张君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他六十一岁。

  张君秋在发展、丰富京剧旦角艺术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我国传统戏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君秋无愧“当代京剧艺术泰斗”的光荣称号。

原载《镇江学刊》1988年第一期


来源:《镇江学刊》1988年第1期 作者:赵砚斋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