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2日,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一生难忘的一天。这天,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系党支部大会一致通过了张君秋按期转正,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正式党员。张君秋激动地说:“我几十年的愿望实现了!"
一个驰誉中外的艺术家,已经年逾花甲,自1956年他第一次提出入党申请,至今二十多年来,始终如一地追求参加党,这种强烈的政治要求是怎样产生的呢?回顾一下张君秋一生所走的道路,答案不难找到。
张君秋祖籍江苏丹徒,1920年生于北京,他13岁学艺,15岁正式登台,由于他禀赋优异,又肯刻苦,初登舞台就得到内外行的一致赞誉。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张君秋即成为继梅、程、荀、尚四大家之后京剧旦角后起之秀中的佼佼者。他长期的刻苦自励,得到了艺术上的长足进步。在艺术上享有的盛誉,又时刻激励着他艺术创新的强烈愿望。但是,在旧社会,张君秋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那时候,戏曲演员处在被压迫、受歧视的社会地位,在统治者看来,戏曲艺术不过是他们茶余酒后的消遣之物,有多大名望的戏曲演员也不过是他们附庸风雅的玩物。一代大师梅兰芳由于演出生活的劳碌,头发渐渐稀疏,他不得不做成特殊的发型,以便在社会上应酬。张君秋亲眼看到几个小报记者当众嘲弄梅先生的发型,心中很是忿忿不平。梅先生从容应付了这些无聊文人后,也忍不住心中的愤懑,感慨万分地对张君秋讲:“你瞧,咱们一向被人瞧不起,连这些乌龟王八蛋也嘲弄咱们!"程砚秋更是十分明确地对张君秋表示:“我已经干上了戏曲这一行,这是没办法。可我自己的子女,绝不能再让他们唱戏了!"这些,在张君秋的脑海里都留下深刻的记忆。他本人也是饱尝了旧社会官僚政客、流氓行帮的欺凌、压迫之苦,他曾经为自己演出的班社起了“谦和社"的班名,然而,谦和、容忍抗拒不了黑暗社会的种种压力。日伪时期,他尝受过宪兵队的囹圄之苦;内战期间,社会的经济萧条,又迫使他远离故乡,困居香港。
新中国成立后,张君秋听到祖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颗向往着光明的心,充满了希望。1951年10月,在党的关怀下,他回到了祖国,当踏上深圳的土地,面对敲锣打鼓、举着“热烈欢迎文艺工作者张君秋归来"的大红横标的人群时,他心潮激荡,新旧社会天地之别的无限感慨油然而生。张君秋每忆至此,便激情满怀地说:“我从此结束了受人歧视的命运,成为了新中国的一名文艺工作者。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转行,也是我对党认识的开始。"
最使张君秋难忘的是,1952年周总理接见了他,热情地勉励他说:“爱国不分先后,革命不分早晚,希望你多作贡献。"他由衷地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真正把戏曲艺术作为国家的一项事业来发展,戏曲演员才能得到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从此,“多作贡献"四字成了他从事艺术创作的座右铭。
如何为戏曲事业多作贡献?张君秋的信念就是“听党的话”。他回国后,断然不搭多拿包银的私人班社,带头成立了集体所有制的京剧团体。1956年,参加了赴朝慰问演出,他不顾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坚持演出,深入战壕为战士演唱。有一次,他刚刚演完全部《白蛇传》,听到战士们提出想看他演出的《霸王别姬》时,毫不犹豫,又接连演出了《霸王别姬》、《法门寺》,直到志愿军首长“命令"他休息,才结束演出。1956年,他又积极同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合作,组成了国营北京京剧团。他经常深入工厂、矿区、农村,为广大工农群众演出。
长期深入工农兵的演出实践,使张君秋提高了思想觉悟,他看到工农兵群众忘我地劳动、战斗,感受到工农兵群众对戏曲艺术的由衷热爱,不少工矿企业的工人同志听到剧团要来演出的消息,干劲倍增,提前完成了生产任务。这使张君秋深深感到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多演戏,而且要演好戏,激励了他以旺盛的创作热情投入到创新的艺术实践中去。就在此时,张君秋庄重地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愿接受党对他的严格考验。此后,他先后排练了《望江亭》、《珍妃》、《西厢记》、《诗文会》、《状元媒》、《秋瑾》、《秦香莲》等许多新编剧目,并积极参加了现代戏《芦荡火种》、《年年有余》的创作演出。他演出的剧目,在唱腔、表演、人物塑造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创新,特别是他创作、演唱的既富有时代感、又不失京剧特色的唱腔艺术,更是深受人民喜爱,得到广泛流传。他的艺术,被誉为张派艺术,盛开在戏曲艺术的百花园内。
十年动乱过后,张君秋把个人在精神及物质方面蒙受的苦痛和损失丢之脑后,他感到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接班人,恢复和发展戏曲艺术。1979年3月,当他调至中国戏曲学院工作时,第一件大事就是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表示要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党,贡献给人民。
三年多以来,张君秋积极参加戏曲学院的教学工作,并身体力行,整理、恢复了《望江亭》、《西厢记》等许多剧目,为各省、市的青年演员作了示范演出。还以大量精力,整理、总结自己的艺术经验。迄今已经撰述完成了30余万字,准备出版。他说:“没有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我的艺术是属于党和人民的,我要把它全部传给下一代,为他们奠基铺路。”
在他入党的一年预备期内,经常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史若虚、李文等同志和他所在的党支部王世续、奎生等同志都对他进行了热情的帮助。在讨论他转正的支部大会上,介绍人史若虚同志着重介绍说:“君秋同志最可贵之处是他在党内不以艺术家的身份自居,而是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积极为党的戏曲事业作出贡献。"当他所在的党支部的全体党员举手一致通过他如期转正之后,他激动地表示:“不做空头的党员,要为党做更多有益的工作。"张君秋同志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他一定会焕发出更大的光和热,为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继续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