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名家评述 萧瑜:张君秋--毕生弘扬京剧艺术
萧瑜:张君秋--毕生弘扬京剧艺术
2022-08-15 22:30:59

        海内外京剧艺术爱好者,想必都还记得,年前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之际,著名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以70高龄,破例登台,主演《龙凤呈祥》,赢得满场彩声。

月前张君秋先生在他的沁翠轩接受笔者的采访,并应邀为本报读者挥毫题字『演戏要生活    生活不演戏』。这句话既是张君秋毕生恪守的信条,也是其漫长艺术生涯的真实写照。

十五岁在京崭露头角

张君秋出生于梨园世家。12岁即开始学演京剧,专攻青衣。他天资聪颖,再加上刻苦钻研,15岁即在北京崭露头角。

最初,张君秋师从李凌枫。此后又得益于“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的教诲,艺事愈进,戏路愈宽。在王瑶卿,程砚秋的亲授之下,他致力于青衣唱腔的新尝试,艺术造诣日臻完美。16岁那年,他便被誉为四小名旦之一(另三位为李世芳、宋德珠、毛世来)。

在丰富的艺术实践中,张君秋广撷博採,师承诸家并在此基础上兼收并蓄,融汇贯通,终于形成独具风格的「张派」。

1948年,张君秋应邀赴香港演出,使此间票友得以一见风采。在香港演艺界的热心安排下,他与马连良等拍摄了4部戏曲片:《女起解》、《玉堂春》、《梅龙镇》与《打渔杀家》。

北京传来的口信

新中国成立不久,周恩来总理传来口信,请张君秋先生返回北京更好地发扬光大京剧艺术。闻此讯息,张君秋迅即动身,返回北京,参与北京京剧团的创建,并到各地巡回演出。

勇于创新是张君秋先生的一大特色。早在50年代,他即致力于剧本、音乐及舞台美术等方面的革新。他演出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思想性,艺术性均达到新的境界。

行家评论说:张君秋的演唱,既发挥「娇、媚、脆、水」的嗓音天赋,又融入梅、程、荀、尚等各派风采,音域宽广,音色绚丽,舒展自如,形成华丽柔美、刚健清新的特长。而且他扮相雍容高华贵,化妆逼真自然。身段端庄含蓄,每次出场,都大受戏迷的欢迎。

多年来张君秋演出了很多传统戏,也创作了大量新编或改编的剧目。他主演的剧目。主要有《望江亭》、《状元媒》、《楚宫恨》、《秦香莲》、《女起解》、《玉堂春》、《春秋配》、《诗文会》和《西厢记》等。他的表演,使剧中人物形象同传统戏中的古代妇女形象相比,有了新的飞跃。

张派唱腔的特点

这些崭新的艺术形象,为中国京剧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张君秋先生亦因此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评论道:“张派之特色,能去芜存菁,独创风格,唱腔新颖,高低自如,变幻莫测,令人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之感。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张派艺术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他在世界上亦享有颇高声誉,得到国际艺术界的公认。美国、日本的票房流行张派唱腔,法国,澳大利亚甚至有张派艺术的研究者。至于海外侨胞中的张派戏迷,那就更多了。

高龄应邀访美国

1989年12月,张君秋与夫人谢虹雯应邀访美,受到戏迷及演艺界的欢迎。此期间,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美华艺术协会向他颁发了终身艺术成就奖。随后。林肯大学亦授予他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张君秋说,作为一个京剧艺术家能为祖国争得荣誉,感到很自豪。他表示,原来就知道华人中很多人喜欢唱京剧。但没想到是这么热衷,更没想到会引起那么多外国戏迷的兴趣。

日常生活中的张君秋先生,性格内向,言辞不多,但却有丰富的生活情趣。他认为在艺术上,欲“精”必“博”。闲时他对泼洒丹青和书法有浓厚兴趣。他的国画与书法作品有不少收藏者;此外他善琴艺,爱下围棋,且达到4段水平,还是围棋协会会员呢。他认为,广泛的爱好有助于提高艺术修养。

被问及健康之道时,谢虹雯介绍说,先生的生活很有规律,终生烟酒不沾,在情绪上也很稳定,不计较名利,为人宽厚,处事豁达。这一点,在文艺界是有口皆碑的。

说来有趣,张君秋先生的子女几乎都与京剧有缘,且常以主要演员身份登台;其孙辈中也不乏京剧艺术之继承者。去年,有“梨园张家剧团”美誉的张君秋夫妇及子女一行,还曾在京津沪登台亮相,巡回义演,一时传为美谈。


原载香港《文汇报》1992年7月3日

来源:香港《文汇报》 作者:萧瑜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