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1948年夏季,张君秋与马连良、俞振飞应邀赴香港演戏,演出19场,业务还好,但因所有演员都来自内地,食宿开支大,演出难以为继,而返回内地的经费又不能解决。这时,香港胜利影片公司约请马连良、俞振飞、张君秋合拍戏曲片,并答应影片拍完以后,公司出资把所有演职员送回内地。于是,张君秋留在了香港。
1949年,张君秋同马连良拍了《打渔杀家》、《梅龙镇》,同俞振飞拍了《玉堂春》。通过拍片张君秋结交了一些电影界的朋友。特别是《玉堂春》,由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导演,与俞振飞合作无间,取得相当的成功。影片拍完,解放战争正在向南方推进。战火的阻隔令张君秋一时难以回到北平,只好留在香港继续作营业演出。由于语言的障碍,长期演京戏有困难,营业状况可想而知。
新中国成立以后,张君秋接到谭富英一封信。谭富英告诉他,人民政府对戏曲演员十分尊重,鼓励、扶持他们演出,京戏大有希望。张君秋十分兴奋,找到马连良将谭富英的信给他看。这时,他们正面临着严峻的选择,国民党通过各种渠道,表示重金礼聘,请他们到台湾演出。而内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又深深地吸引着张君秋。他对马连良说:“无论如何,演京戏还得在北京,香港、台湾都不是长久之计。”正在张君秋心系北京,考虑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回到内地的时候,中共中南局派人来接他们了。马连良先走一步,张君秋通过马连良夫人见到了来人,在他的安排下,1951年10月28日张君秋和妻子、母亲,还有琴师何顺信乘汽车抵达深圳。在深圳边防哨所,一队解放军高举“热烈欢迎文艺工作者张君秋同志归来!”的横幅,敲锣打鼓欢迎他们。
张君秋被接到武汉,在那里他参加了联谊京剧团,马连良、张君秋为该团的主演。1952年,张君秋回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张君秋对总理说:“我来晚了!”周总理说:“爱国不分早晚,革命不分前后,回来就好,希望你多作贡献。”从此,“多作贡献”四个字深深地印在张君秋的脑海中。
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张梦庚动员张君秋带头成立一个集体所有制的剧团。为此,张君秋必须放弃每演一场戏挣260元的包银,但他想到多做贡献就不应计较个人得失,于是牵头成立了北京市京剧团三团并带头为工农兵演出。张君秋还主动把自己的两所房子交了公。1956年,张君秋参加了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演出活动,朝鲜战场上冰封雪冻,张君秋不分昼夜为“最可爱的人”演出,曾有一天夜晚,连演了《法门寺》、《霸王别姬》、《白蛇传》三出大戏,直演到凌晨三点。
五
张君秋回到大陆以后,艺术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党的正确的文艺方针,人民群众的热切希望,国家的光明前途,这些都成了他艺术创作的动力。新社会演员社会地位的提高,使他心情格外舒畅。这时,他正当盛年,精力充沛。他率领剧团,走遍大江南北,演出的剧目最多。这时期他编演了许多新戏,如《望江亭》、《西厢记》、《状元媒》、《诗文会》、《楚宫恨》、《秋瑾》、《珍妃》、《秦香莲》等。这些戏都成了张派特有的保留剧目,对于一些传统剧目也作了适当修改与加工,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观众欣赏习惯。
这个时期,张君秋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矫健潇洒、清秀多姿的台风,运用自如的表演技巧,赢得广大观众的赞赏。在唱腔唱法上,他吸收并综合利用梅、程、荀、尚的特长,借鉴其他戏曲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自己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演唱风格,成为当前“十旦九张”的“张派”。
在艺术革新方面,张君秋有自己见解。他认为,艺术本身除了受到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以外,同时,也必然受到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时代的影响。对于新编剧目,张君秋注意到剧情的开展不能像传统戏那样缓慢,要力求戏剧矛盾比较迅速地在舞台上展开,在较短的时间里演出更丰富的内容,更曲折的情节。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也要更加鲜明突出。要使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饱满的艺术享受。
1963年4月,以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为首的北京京剧团赴香港、澳门演出,这是张君秋阔别香港12年后再次在香港公演。张君秋的艺术受到港、澳各界的广泛赞誉,很多票友中熟悉张君秋的朋友都说,他的唱工比以前更耐听了,做工也更见细腻深刻了。这次港、澳演出在观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由香港传播到台湾以及日本,在欧美各地的朋友和侨居国外的京剧票友中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由于张君秋在京剧艺术上的突出成就,1990年他荣获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国际大奖,“终身艺术成就奖”并授予林肯大学“人文学”博士。
张君秋不仅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十年浩劫,张君秋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对党的信念始终不渝。粉碎“四人帮”后,他恢复了舞台生活。在他出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党组织庄重地递交入党申请书。1981年6月,张君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六
“文化大革命”后,传统戏恢复演出,呈现了短时期红火以后步入了低谷。张君秋对京剧前途虽有忧虑,但也充满信心。1985年张君秋给中央领导同志写信,提出若干振兴京昆的意见和建议。习仲勋同志作了批示,大意是张君秋同志的意见很好,可以搞一个振兴京剧委员会。同年,习仲勋同志指示全国政协成立振兴京昆的机构,经政协党组研究决定,京昆室于1986年1月17日正式成立,京昆室成立后的第一个迎春活动,是在政协礼堂举办一场演出,剧目是《龙凤呈祥》,君秋父子一起上场,君秋饰《洞房》一折中的孙尚香,张学津饰乔玄,其他角色也都是当时的一流演员。一千多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王震、卓琳以及许多位政协副主席也冒着严寒前来观看。
1986年,年逾花甲的张君秋担任天津青年京剧团“艺术总顾问”,主持“百日集训”。这期间,他忘我地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接班人。
1994年12月27日,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的号召。1996年元宵节联欢会上又指出:“京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特别是在海外,一听到京剧就会使人想到祖国,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我们一定要把振兴京剧这件事抓好。”党中央的这些号召和指示,使张君秋兴奋不已,他不顾年老体病,忘我地为之奋斗不息。
张君秋为京剧艺术作出的最后一项重大贡献就是主办“京剧音配像精粹”。所谓“音配像”就是选择著名老艺术家当年的演唱录音,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为这些录音配上图像。请曾经参加或观看过演出的老艺术家具体指导,力求原模原样,原汁原味。这件事由李瑞环同志倡议,并认为这是继承京剧艺术的有效方式,请张君秋和其他一些老同志来操办。张君秋被委任为“艺术总顾问”。“音配像”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张君秋以古稀之年,负此重任,他不辞辛劳,为“音配像”选录音,选配像演员,作演出指导,没日没夜地工作。许多人都为他的健康担心,而他自己则全然不顾,终于在1997年5月27日赶赴京剧“音配像”工作室听取录音资料的路上倒下了。从此告别了他视为生命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京剧艺术。
张君秋逝世一年以后,天津市张君秋艺术基金会宣告成立,李瑞环同志出席成立大会并作重要讲话。李瑞环在充分肯定张君秋在艺术上的非凡成就后,称赞他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勇于创新发展的典范。他说:“张君秋一生为京剧事业的繁荣奋斗不止,尤其是在垂暮之年,更闪烁出晚霞的金辉。”李瑞环称赞张君秋:“做人是好人,演戏戏德高,做党员党性强,是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江苏省有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江苏人民的骄傲。
张君秋生前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顾问。 (全文完)
原载于《20世纪江苏文化名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