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百年纪念 张学浩:新时代的大师张君秋 - 写在父亲百年诞辰之际
张学浩:新时代的大师张君秋 - 写在父亲百年诞辰之际
2024-03-29 16:36:09

2020年10月是我的父亲,京剧艺术大师、张派艺术创始人张君秋先生百年诞辰的日子。

我的父亲张君秋先生早年经历了学艺、创业、成名的奋斗历程。他以优秀的天资,认真刻苦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得王瑶卿、尚小云、梅兰芳真传实授,细思精研,得其精髓;吸收程砚秋、荀慧生之优长,日积月累、化用随心,大胆创新发展、奋进超越,在百花争艳的艺术园地中独树一帜,创立了别具一格,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张派艺术,打破了“旦角艺术再无发展空间”的神话。

张君秋先生所创立的张派艺术,最为突出的是唱腔艺术,其唱腔新颖别致、刚柔相济、委婉动人,演唱水平高超、情深韵浓、沁人心扉。

张派声腔以其无限的魅力,受到业内的崇尚和观众的喜爱,传唱者众,遍布各地,形成了令人惊叹的“无旦不张”的壮观局面。近七十年来,张派唱腔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风貌和活力,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传扬歌唱,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新中国的成立激发了父亲的创作激情,年富力强的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演戏和艺术创作上。他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合作,组成了最强阵容的北京京剧团,艺术上强强联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使京剧逐步走向鼎盛。

父亲在艺术上不断探索,以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与时俱进的艺术精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创排了新剧目《望江亭》,以那妙曼的声韵倾倒了广大观众,演出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并将《望江亭》拍成了电影。

随后,父亲又连续推出了《秦香莲》《秋瑾》《西厢记》《状元媒》《楚宫恨》《赵氏孤儿》《诗文会》等一批令观众耳目一新的新创剧目。这些张派经典代表作作为艺术瑰宝载入史册,成为京剧继承创新的典范。他在剧中塑造的新的艺术形象,如谭记儿、秦香莲、崔莺莺、柴郡主、秋瑾、珍妃、庄姬、车静芳等,一个个人物光芒四射,美不胜收,风靡全国,为京剧艺术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父亲是京剧艺术新一代的领军人物和旗帜,他的作品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中的瑰宝。他将京剧艺术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提高到更高水平,其艺术思想和创作理念启发和影响着新剧目的创作,其声腔艺术被广泛借鉴、应用到新剧目的创作中去。

父亲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他经历寒冬酷暑,走遍全国各地,到工矿、下农村慰问演出,多演戏、演好戏,为党和国家的文化事业尽心竭力。同时,他也常常走进中南海,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为中央首长们演出。

在抗美援朝时期,父亲积极勇敢地带团奔赴朝鲜战场,慰问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冰天雪地和战火纷飞的前线为我们的战士演出,充分显示出他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精神。

1962年,父亲率北京京剧团演出小组与武汉市京剧团的著名武生高盛麟先生演出小组“走马换将”对调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武汉万人争看张君秋,并得到毛主席的肯定:“走马换将,这个办法好!”

父亲坚信共产党,坚决跟党走。“文革”后他积极加入党组织,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协的统战作用,更多的团结各界人士和结交海内外朋友,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政协京昆室”,让京剧艺术在统战工作中有所表现、有所作为。

1990年,父亲访日、访美,受到国际友人和海外侨胞的热烈欢迎,并获得林肯大学授予的“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获得林肯艺术中心和美华艺术协会授予的“终身艺术成就奖”,为中国赢得荣誉。


父亲一生为京剧事业奋斗,到了晚年仍然退而不休,不顾年事已高,为培养新一代京剧艺术接班人呕心沥血,在为保存珍贵的传统艺术资料而进行的“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中带病工作,鞠躬尽瘁,于1997年在工作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充分彰显了一个艺术家对党、对人民、对艺术的无限忠诚。他为京剧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是伟大的人民艺术家!

人虽逝,艺流芳。纪念张君秋先生,回顾、总结他的艺术,以前辈艺术家的成功经验来观照京剧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响应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纪念他,是为了表达对这位大艺术家的崇敬与怀念;

纪念他,是对京剧艺术的尊重与热爱;

纪念他,是为了激励京剧后人砥砺前行,守正创新,继续为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拼搏奋进,不断促进民族文化艺术更大的发展!



作者:张学浩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