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大师论述 戏曲艺术的报春园地 ——祝中国戏曲学院建院三十周年
戏曲艺术的报春园地 ——祝中国戏曲学院建院三十周年
2020-06-30 14:38:46

  今年一月二十八日,是中国戏曲学院建院三十周年纪念日。欣逢建院盛典,作为一个从事京剧艺术事业的老兵,我想谈谈个人的一点感想。

  中国戏曲学院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只要看看过去在原中国戏曲学校毕业、如今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中、青年演员,以及粉碎“四人帮”之后新成立的中国戏曲学院实验剧团的新一代,他们象一朵朵艳丽的花朵,千姿百态、争相开放在戏曲艺术的百花园内,他们是中国戏曲学院三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的结晶。“四人帮”的专横曾经给戏曲艺术教育事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现在,中国戏曲学院的全体师生,在党的领导下,正以百倍的努力、坚定的信念去弥补“四人帮”在戏曲教育阵地中造成的空白。中国戏曲学院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成为未来戏曲艺苑繁荣兴旺的报春园地。

  中国戏曲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一位到学院参观的外国朋友曾经对我们说过:“你们不要把戏曲艺术看成是你们自己的,它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我们知道,在日本、美国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里,有不少的朋友对我国戏曲艺术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并出版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著述。最近,澳大利亚的汉学家马考林先生曾到我家访问,据他告诉我,他已经写完了一部近十万字的中国戏曲史。由此可见,中国戏曲艺术以其特有的瑰丽正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它是联系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之间友谊的一个花环。

  世界人民如此热爱我们的戏曲艺术,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对待这一宝贵的艺术财产呢?在这里,我想对中国戏曲学院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要更上一层楼。建国以来,培养戏曲演员比解放前的科班教戏要进步多了。旧社会学戏不容易,我是从那时候走过来的,对此我有深切的感受。那时,戏曲界比较保守,我记得在我学戏的唱本上,老师在封皮上常要写上“艺不轻传”四个字。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研究是无从谈起的。只有到了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戏曲艺术的研究才得到开展。在戏曲学院里,不仅教给学生艺术的表演能力,还设置了政治文化及艺术史论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及创作能力。如今,又增添了许多现代化的录音、录相设备,这就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珍惜这些条件,更加勤奋地学习。不要忽视文化课,实践证明,文化课对于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是大有好处的。目前,学院为学生有系统地设置了艺术概论、戏曲史、昆曲史、京剧史、戏曲表演理论以及一些文化修养课程,这样做,能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艺术上的精粗美丑的识别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演及创作能力。

  第二,要更好地培养输送编剧、导演、作曲、舞美以及戏曲理论人才。建国初期,由于旧社会所造成的戏曲艺人文化水平低的状况,进行新的艺术创作,研究、总结戏曲理论,就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提出了新文艺工作者同艺人相结合进行戏曲创作及研究这么一个号召。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了,再按老样子办事,恐怕是说不过去了。“四人帮”横行十年,不仅耽误了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也耽误了戏曲创作、戏曲理论人才的培养。目前,社会上对这方面的呼声很高,戏曲剧目有待于新的戏曲创作人员去丰富和提高,浩如烟海的戏曲遗产有待于新的戏曲理论工作者去研究探讨、归纳总结,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把培养这方面人才的重任担当起来。

  第三,要把戏曲艺术教育同戏曲艺术研究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中国戏曲学院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所戏曲艺术大学,它拥有许多有舞台经验及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演员、老教师。同时,又有一个经常进行演出的实验剧团。此外,学生也要经常实践演出,他们的成长又时刻吸引着全国许多热心于培养戏曲接班人的老艺术家们的热烈关切和注目。这一切,都为戏曲艺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戏曲研究的良好沃土。总结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经验,系统地建立起我们国家特有的民族戏曲表演理论体系,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戏曲学院的教学水平也是十分必要、不可缺少的。为了搞好这一工作,我们应该逐步地、有计划地建立起一个成系统的艺术档案资料机构。譬如,你要研究某一戏曲流派,它便可以随时方便地向你提供这一流派的照片、录音、形象及文学等资料,保证你的艺术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这样的资料还不够完善,建立这样的艺术资料档案机构的应有条件还不太具备,但我想,这样的目标应该确定。中国戏曲学院不仅要培育出新一代的戏曲艺术的表演之花,而且要结下新的戏曲艺术的理论之果。

  最后,我想在这里向广大的戏曲演员以及从事戏曲艺术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呼吁一下,热切地希望这些同志都来关心一下戏曲艺术的教育工作。现在,艺术上的保守现象恐怕不多了,但不同程度地还存在一些轻视戏曲教育工作的思想。艺术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不过是艺术长河中很小的一个支脉,这条长河的流动又是要靠我们一代又一代地去继承发展,不这样,长河的水源便枯竭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从事戏曲艺术工作的同志都有责任关心、培养下一代。

  我现在已是花甲之年,愿意在有生之年为戏曲教育事业多做贡献,为了尽快地把我的艺术传给下一代,我正尽一切努力,把我的演出同教育下一代结合起来。我愿和广大戏曲艺术工作者共同努力,在这个戏曲艺术的报春园地里贡献力量。

(载1980年1月30日《光明日报》)

来源:张君秋戏剧散论 作者:张君秋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