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中国戏曲学院实验京剧团及大专班联合演出的《四郎探母》,心里感到由衷的喜悦。
《四郎探母》的演出,向广大观众介绍了一批各有师承、争芳斗艳的京剧演员新一代,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十年浩劫,剧目凋零,人才缺乏,这曾经引起过人们对京剧的忧心,看《四郎探母》的演出,就没有这样的忧心。这次演出,各行角色都很齐备,难得的是,七台戏出了五个杨四郎,三个杨六郎,他们的嗓音条件都挺好,无论是【慢板】、【原板】〕、【二六】、【快板】、【嘎调】等各类板式的唱腔都能胜任演唱、应付裕如,为观众提供了完美的艺术享受。过去老话说,唱老生的唱不了《四郎探母》,不能算一个正工老生,而历来京剧科班里,能唱四郎的老生演员是比较难得的。据我所知,在中国戏曲学院,这样的老生还不止这几个,看来,老生乏人的局面是有希望改变的。青衣的角色也很突出,演公主的有四个,演萧太后的有两个,她们都在二十岁左右,嗓音条件都比较清亮宽厚,戏路子也正,有的以做工见长,有的以唱腔取胜,都是比较成熟的。其它的行当,如老旦、小生、丑行等,都不示弱,条件好,做戏又认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种的兴旺靠演员,没有好的演员,再好的传统剧目,也难以流传,写得再好的剧本,也无法体现。看到京剧新一代演员的健康成长,就使人感到京剧艺术前途有望。
演员努力,观众热情,这是京剧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戏曲学院实验京剧团及大专班演出的《四郎探母》,我看过多次,每次看后,教公主的蔡英莲老师都来征求我的意见,我一方面热情地鼓励他们,一方面也不客气地指出一些不足。我听说,学生们很要强,也很用功,通过多次看演出,发现他们的进步确实挺大。他们在进步,我也有劲头!
在这些萌发出来的新苗身上,渗透了许多老教师及青年教师的心血。演员努力,赢得观众的热情赞许。我发现有不少观众也是多次看过这个戏的,这说明,关心、支持、热爱京剧艺术的观众是大有人在,这也是十分令人鼓舞的。
我坐在观众席里,听到观众在轻声议论台上的演出,就情不自禁地回过头去,代替学生们讲话,请他们多提宝贵意见。演员若要更好地为观众服务,就得多实践,多征求广大观众的意见,在观众的鉴赏评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出水平。老一辈的演员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这条经验值得新一代演员记取。
(载1980年12月12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