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大师论述 唱出时代的感情——京剧现代戏观摩随感
唱出时代的感情——京剧现代戏观摩随感
2020-07-01 16:03:03

  党和政府为了使京剧艺术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使京剧工作者的思想和艺术迅速提高,举办了这次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使全国京剧工作者得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和改造思想的好机会。作为一个京剧演员,我见到这种盛况,确实是非常兴奋激动的。通过观摩使我大开眼界,学习了很多新东西。

  我是个唱青衣的演员。青衣首先讲唱工,过去我为锻炼唱工,下过不少苦功。因而我对一些偏重唱工的传统戏,也就有所偏爱。

  如果有人问:“重唱工的演员,在演现代戏中,还有没有发展?”我必说:“有!不但有,而且大有奔头。”因为在这次演出观摩大会中,已经看清了这个问题。过去青衣戏数《起解》、《玉堂春》的唱多,而现代戏《黛婼》的唱并不比以上两出戏少;过去老生戏数《碰碑》、《奇冤报》的唱重,而现代戏《箭杆河边》的唱也不轻;过去净行的戏《御果园》、《二进宫》等唱都不少,而现代戏《六号门》胡二的唱更多。以上这些戏里的唱,一般创造都很成功,能吸引观众。另外,《芦荡火种》和《革命自有后来人》中老旦的唱也很出色;再有,过去丑行一般是不重唱工的,但在《革命自有后来人》中鸠山的唱,就创出了丑行很好的唱腔。

  更值得一谈的是,以上这些戏,不但唱多,而且把各行的唱工都发展了。过去有些老戏唱虽多,但只是以声调悠美取悦于观众,“声”与“情”的结合往往不太讲究。现代戏的唱则不然,一般都是从配合人物感情变化出发而创出的新唱腔和新唱法,收到“声情并茂”的效果。现代戏的唱,比老戏的唱表现能力强,现代戏的唱腔设计,形式服从内容,声调表达感情贴切。现代戏中的那些唱腔,都各有各的特点。一般都是不拘于旧的格律,有继承,有发展,有变,有化,很多地方突破旧形式,创出新的意境。过去京剧的曲调,什么板接什么板,什么地方转板,怎样转板……等等,都有一套固定的规律。现代戏就不然,它是考虑怎样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及其变化,就怎样演唱。当然还都保持着一定的京剧传统曲调作为基础,不是任意而唱。这种发展,是有继承的发展,不是不照顾京剧特点的“另起炉灶”。听起来,既有生活气息,又是京剧。我认为,创造京剧新唱腔,应当注意保存京剧唱腔的特点,首先是以京剧传统曲调为基础,加以变化和创新。另外,无论是变化、创新或吸取其它剧种曲调,都该注意比重问题,起码每句唱的起音落音要落在原有基础上,否则基调不明显,会失掉京剧唱腔特点;吸收外来曲调不但应注意比重,不要喧宾夺主,还要注意“化”得好,免得造成“两大块”或生硬不协调。

  从以上情况来看,在现代戏中,偏重唱工的演员还是大有可为的,并且京剧唱工在演现代戏中,创作领域宽广,大有发展前途。偏重唱工的演员有多大才华都能施展。并希望剧作者多给我们写现代戏剧本,以丰富上演剧目。

                                                                                                                                                                                               (载于196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来源:张君秋戏剧散论 作者:张君秋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