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名家评述 宁凌:排戏和创腔
宁凌:排戏和创腔
2021-02-27 23:57:36

京剧是歌、舞、剧密切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排一出新戏不是件容易事,剧本是戏剧艺术的前提,剧本写得好坏,攸关全局成败。

张君秋排戏在彩排以前,都是便装,以男相出现,所以,一般不作细致的身段和表情。对表演动作只是“走过场"找准活动方位。至于身段和表情则稍作比划“点到而已”。导演都信任名演员”胸有成竹”,只要活动方位找准了就够了,其余的“台上见“。张君秋直到化装彩排时以女性形象出现,才真唱实做­——做出细致的身段和表情。

排戏是集体劳动的总汇,但是,主要演员的劳动强度最大。张君秋在解放后一共排了19出戏,倾注了不少心血,付出不少努力;并且在19出戏当中,创出不少新唱腔。

张君秋创腔的进度快得令人惊奇。他一般都是在业务演出照常,生活起居照常的情况下进行的。有时一边排戏一边创作唱腔。从发下剧本到全部唱腔完成,不过只用十几天的时间,不但进度神速,而且从容不迫。从来没见过他为进行唱腔创作而杜门谢客,去挖心掘脑,搜尽枯肠地苦思苦想,有时偶尔的听他随口低声哼唱几声,然后还是谈笑自若,如无其事一般。可是过不些天,一出戏的全部唱腔就已录好音,可以放给人听了。他创作唱腔的神速,令人觉得他好像是一位庞术师会变出来似的。当然,多么高明的魔术师也不会无中生有,不过手段灵活能迷人眼目而已,张君秋创腔神速也是由来有自的。一则,他的创作素材现成;二则,他的创腔经验丰富。得心应手,自然进行创作可以从容不迫。

所有名演员的记忆力之强,都是很惊人的,当然这也是演员的基本功之一,背诵能力特强,而且经久不忘。或者其中也许有职业性的条件反射因素存在吧?!多年以来,所见张君秋创作唱腔,只凭脑力一段一段地默记,积累而成腹稿,然后,请来他的二位琴师(胡琴——何顺信,是张君秋的姨表弟,拜过师傅学过艺,是内行门里出身;  二胡——张似云,没拜过内行师傅,是旧家子弟出身,玩票下海的)。

且说何顺信和张似云二位琴师的琴艺都很高明,他俩是多年合作给张君秋伴奏的老搭档。张君秋把他们请到家来,三人共同进行唱腔录谱。张君秋一段一段地先说明板头,然后哼唱创出的唱腔,由何顺信执笔录谱,然后两位琴师去研究伴奏的技术问题。有时张君秋也参加研究伴奏问题,比如安排前奏、间奏、尾奏(即入头、边门、垫头、住头等等)。一则,张君秋也会操琴,熟悉板眼节奏;二则,创作新唱腔,伴奏也须相应改革创新;三则,一般老演员通过多年的演出实践,多数都熟悉琴谱和锣鼓经。所以他可以参加研究伴奏的技术问题。

等到琴师把伴奏的曲谱练熟了,唱腔就可以“上弦"(吊唱)了。唱与伴奏和谐了就开始录音。事后,张君秋反复听录音加深记忆。至此,唱腔创作初步告成,为"响排” 作好准备工作。

张君秋"私底下” (即不在舞台上)低声哼哼唱腔,不是娇声细气的用“小嗓"唱,而是用男生本嗓哼唱。在旁边听着,就好像他在哼唱花脸唱腔。可是把这些唱腔改用“小嗓”唱出,录音之后再听,就变成音清韵美的旦角唱腔了。这种“鱼龙变化“ 非常有趣!

张君秋一向谦虚,对艺业精益求精。他创作的唱腔,从初步定稿录音,到正式公演后,总是多方征求意见,指疵则改,闻善必从。张君秋创出的唱腔一般都是"声情并茂",倘若无疵可指的话,他自己也就给绿灯放行了。

虽然张君秋创作唱腔的进度神速,另外,他的创腔经验多、素材广也是事实,但他决不因“艺高人胆大” 而轻举从事。过去从闲谈中听他说过一些有关创腔心得的问题。他曾说过:在创腔之前,先反复研究唱词的词义,通过排戏细心体会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把这些吃透了,创腔就有目标了。心里有底创出腔来就合乎感情。创作唱腔总得心中有数,不能望空扑影随便创。另外,还必须照顾腔调华美,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但是,也要防止新得过火和高超出奇,出现奇腔怪调,非驴非马;脱离基本曲调,就会出现腔调游离,杂乱无章,不像京剧唱腔,而成“唱京剧歌” 了。

艺术创作都有共通之处,比如书法艺术讲究个力、行力、笔法、章法等等。张君秋的唱腔创作,也有技法章法等经验规范。所以他创出的唱腔,起、承、转、合都有一定的技法和通篇的章法。一代新音,不落俗套,但叶落归根,不出京剧唱腔范围。

至于他创腔神速,是素材充盈、经验丰富与才思敏捷的问题。譬如作诗作文,有的人"倚马千言” 或“一挥而就" ;有的人则苦思千日难成一章,或者对一字一句之推敲,要经年累月。张君秋创腔神速,正说明他艺术才华出众,文思如流,因此创作敏捷。

人们对文学家、艺术家统称为“灵魂的工程师” 。但是,他们之间的劳动方式及劳动强度是不相同的。比如:作家的作品出版了、画家的作品装裱起来之后,基本上就算完成了一次创作。他们的作品就可脱离开创作者的劳动而独立存在了。演员创作唱腔则不同,往往他们的作品成为自己终身劳力的依附物,需要创作者再三地花费劳力来显示它的形象。张君秋所创的唱腔,在长期的演出中,就由他一次一次地付出劳力——自己演唱——来显示它的形象。即使把它传授出去,也脱不掉在自身上的依附。他每创出一段唱腔,就给自身增加一份依附物,不但在创作时要付出一定的脑力劳动,而且在以后的演出中,还要付出多次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张君秋不光是“灵魂的工程师” ,还是“现场作业的从业员”。所以,他要比其的“灵魂工程师” 劳动强度大得多。他在新排19出戏的创腔和演唱中,付出了相当可观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他以自己的心血和劳力,灌溉艺苑,培育出朵朵鲜艳的艺术之花,为京剧旦行唱腔艺术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来源:张君秋艺术大师纪念集 作者:宁凌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