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张君秋是1969年开始相处的。他是从北京京剧院,我是从中央音乐学院借调到中国京剧院搞创作。初次见面他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头戴蓝色中山帽,身穿蓝色中山装,足登小布鞋,身背帆布军用绿背包,手拿行李卷,胸前还戴一个碗口般大的像章。他当时住在中国京剧院的宿舍,条件十分简陋。在接触中感到他平易近人,我们常在一起谈创作,也谈生活中的困难,相互出主意。彼此亲如兄弟。
第一、张先生编唱腔的目的是刻画人物,表现剧情,发挥演员的特长,让观众听得顺耳、好听,有感染力。这看似浅显实则寓意深刻。张先生创演了很多感人的艺术形象,如谭记儿、秦香莲、秋瑾、车静芳、崔莺莺、柴郡主、马昭仪等等,其中有不少唱段广为传播,传唱不衰,不正是体现了张先生的这一宗旨吗?
我们在一起共同创作了《红色娘子军》、《红灯照》、《草原兄妹》、《平原作战》等戏。这十一二年中,我特别地感到他谦虚谨慎、刻苦敬业的精神。第二、他的创作方法很独到,最大的特点就是他首先要研读剧本,分析人物,在剧本中满满地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开始总体布局,从剧情从人物出发定腔定板,同时注意艺术上的多面性使唱腔丰富多彩。第三,当他琢磨出一个大体方案,他往往先把唱腔唱出来,随时唱,随时用录音机录下来,机不离手。然后请有经验的琴师记谱,这样就构成了唱腔的初稿,然后他再录音,拿录音和记谱向编导征求意见,自己也反复推敲修改。而且他边唱边想象在舞台上演出的效果,所以他创作的唱腔比较易于让观众接受。第四,唱腔初定时,他跟乐队先试唱,看看唱得是否舒服,衔接是否顺畅,同时争取有关人员特别是演唱者的意见,然后再修改。第五,广泛吸收众家之长。如:为了写好《红色娘子军》中吴清华的唱腔,他找叶盛兰先生帮忙,吸收小生唱腔刚劲有力的特色,以加强人物的力度。第六,对乐队严格要求。乐队应与唱腔共同完成刻画人物的任务,要力求完整性。乐队不能脱离人物和剧情追求花过门。
张君秋以他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多年的实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流派,是当今京剧艺术大师。我认为从梅、尚、程、荀那一代到现在的现代戏、新编历史剧这个时代,张君秋在此中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张派艺术形成是在五六十年代,那个时期他对京剧做了重大的改革和创新,在旧的艺术形式过渡到新的艺术形式方面,起到了桥梁作用。当今有些对京剧不太熟悉的中青年观众,他们往往对梅、尚、程、荀的艺术很尊敬但觉得很深奥,敬而不近。而张派艺术通俗易懂,他们则爱听爱唱。
张派艺术的特点首先是创造性地发展了京剧旦角的演唱艺术,他的成就虽然来源于他优异的自身条件,但很重要的是他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和长期的艺术实践,才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张君秋在创作唱腔上力求顺畅,并结合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同时又赋之以时代特色。他由衷地感到表演艺术是为了感染观众,而观众的审美情趣是随时代的前进而变化的,因此艺术上的表现手段、表现形式就要跟上时代的脚步,特别要嬴得青年人的喜爱。因此张君秋不拘泥于固有的艺术形式,广征博采,大胆革新创造。例如他在许多戏中所演唱的[南梆子]变化最大,这些变化都是根据不同人物和剧情出发,并结合当时人们的欣赏要求而创作的。京剧界有“无旦不张"的说法,这不仅说明学的人多,也说明了张派有非常独特的风格,使人一听便知是张派。可见,张派艺术正是凭着它的高超的演唱技术、独特的艺术风格且好听易学、具有时代色彩的艺术魅力而征服了广大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