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名家评述 何长高:妙词妙曲妙千秋—— 张派《忆秦娥 · 娄山关》 唱腔赏析
何长高:妙词妙曲妙千秋—— 张派《忆秦娥 · 娄山关》 唱腔赏析
2021-03-05 17:01:19

    1993年, 在中央电视台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的文艺晚会上, 张君秋先生创作并录制了毛泽东词《忆秦娥·娄山关》。1995年, 在天津举行的中国首届京剧节开幕式上, 在数十名少女伴舞中用大屏幕重播了这段录相, 顿时全场沸腾。正如主持人所说: “词是千古妙词, 曲是千秋妙曲。” 艺术大师的引吭高歌, 使人感到意境深远, 大气磅礴。 时隔多年了, 但这段妙曲仍在我耳边回响。经初步剖析, 发现妙处甚多。特撰此文献予同好们共同欣赏探讨。

  《忆秦娥》是由长短句非偶句体组成的词。用京剧曲调谱唱这种词比通常京剧唱腔设计就难得多了。张君秋先生运用他积累数十年的丰富学识, 把这首用词精炼、含意深远的千古妙词的词情以张腔声情表达得这么淋漓尽致。艺术大师对这类特异唱词的唱腔设计为我们作出了典范。

       全词采用了善于叙情的二黄曲调。首句“ 西风烈”用〔导板〕唱出, 大师采用传统〔导板〕的句首开唱, 并以传统〔导板〕句尾的尾音“3”来收音, 这样构成的三字〔导板〕不仅有以简概全的作用, 又不失传统〔导板〕的韵味, 此为其妙之一。第二句句首“长空”二字仍散唱,但却引出了低音, 这样在完成〔导板〕未尽之意的基础上兼有承上启下的简化〔回龙〕的功能, 此为其妙之二。

       随着两眼过门的过渡, 便进入了本曲的主体〔二黄慢板〕。“雁叫”二字起于中眼并首次发出主低音“3" 以衬托下一板的中眼用高音“5”紧连唱出的“霜晨”二字, 而后以“月”字来拖具有五板之多的长腔。这句长腔中,既有“疏可跑马”连唱三眼的“3”,又有“密不透风”八音共一眼的多个短腔, 还有拖近两眼的悲音“ 4 ” , 更有强烈的顿音等等。这个拖腔, 把紧张、激烈、雄伟、悲壮的拂晓战斗的环境用声情表达得细致入微。此句一反传统(二黄慢板)的板眼规律, 但句尾的“月”字仍落在板上而不出大格,既新颖动听又易为老戏迷所接受。这确是出自大师手下的杰作精品, 妙难尽言。

       其后长达四板的过门中,由低音返回高音区并以全曲的最高音“ 2 ”及滑音等手法来体现前面长腔所不及描叙的各种余音。重复句“霜晨月”,是基本按传统句首唱法谱唱的。“马蹄声碎”里的“声碎”二字在板上紧连吐出,与前面第一个“霜晨”在中眼上紧连着其节奏与方式虽同, 但前者是同音“55” 而后者却是异声“32”,且两者随后均采用了类似而不同音阶的短促下跌音,这样前后呼应, 既重复又差异, 既有长短又有高低, 真是同异相间, 丰富多彩, 其妙当数四、五了。“喇叭”二字虽也在中眼上紧连唱出, 但每字都有变音, 而且在“叭”字中还加了停顿, 这与前面的“霜晨”和“声碎”又有区别, 绝不是简单的重复, 是为其妙之六。“声咽”的三板拖腔别开生面全走低音, 使前半部词对战斗情境的描写更为完善。此腔中所用的“4”与前面长腔中的“4”既有共同目的的呼应, 又有长短及尾随音的不同, 这就是其妙之七。传统〔二黄慢板〕在一眼节奏上并吐二字的情况是少见的, 而此曲中竟有四处之多(含以下“漫道”二字),这种慢中有紧的唱法应该算是此曲的重大突破。

       后半部前的四板过门由低音“5”突转高音“5”,从而进入了高音区, 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6”、“1” 一拍四重复音的新声, 使人听来有云开雾散、别有洞天之感。“雄关漫道真如铁”, 将句首、句腰合并紧唱,“漫道”二字又是在一眼中并连吐出的, 全句均用短腔,“ 铁”字虽安在中眼但却音落板上, 这样就唱出了无坚不摧, 藐视困难的大无畏气魄。“而今迈步从头越”中“迈步”二字唱得从容不迫, 其后的过门更强化了前进步伐的自信成份。“从头越”跨了四板, 在第三板中的“1”由板延到头眼, 再加上中、末两眼上的大同小异的小腔, 似乎表达出红军预见到了前进中会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 坚信通过斗争定会取得胜利。重复句“从头越”是从中眼的后半拍起唱的, 反映出红军坚强的意志和急切夺取胜利的心情。这些妙处就数不胜数了。“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两句采用了〔散板〕, 一低一高, 一长一短, 一简一繁, 唱出了毛泽东主席的高瞻远瞩, 前程似锦的革命乐观情怀, 这更是妙中有妙了。

       谨以此文表达我对大师的祟敬和怀念。

转载自《中国戏剧》1998年12期  

来源:中国戏剧1998年12期 作者:何长高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