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名家评述 翁偶虹:谈张君秋之艺术成就
翁偶虹:谈张君秋之艺术成就
2021-03-08 16:22:06

  四小名旦成名于四大名旦鼎盛时期,称之曰“小”,是相对四大名旦而言。时至今日,“四大”仙逝,“四小”已殁其二。健在之毛世来、张君秋,也已年逾花甲,尤以张君秋自成张派,获誉之实,屹立菊圃 ;影响之广,遍及全国。十旦九张,世所公认。俨然一代宗师,埒于当年之四大名旦,“小”何云乎?

      君秋艺术,谈者多矣,首扬其唱,次誉其型,念、做、表情、舞、武身段,多未及之,实则张派之卓然树帜,固因张腔之先声夺人,而唱不以念辅,念不以做表衬,做、表不以身段显,身段不以舞、武出,孑然一唱,亦不足以全其张派;特其唱确实突出,正如程派程砚秋以程腔盛传至今,反掩其他耳。

      当君秋学艺之始,何尝不文武并进。初学于李凌枫,再学于尚小云、梅兰芳,最后递进至李、尚、梅之师王瑶卿而得真传。次第名宿,无不以四功五法要求君秋,砥砺君秋。尚小云初办荣春社时,曾聘名武生沈富贵课其子尚长春及赵和春等,当时君秋亦与长春等同练武工。君秋刻苦学习,舞、武已奠基础。小云排《九曲黄河阵》,三霄娘娘中之琼霄为小云自任,云霄为芙蓉草,碧霄即为张君秋,穿插武打,君秋胜任裕如。后又曾演《白蛇传》、《汉明妃》、《红拂传》、《霸王别姬》等,均获好评。若无相当成熟之念、做、表情、舞、武身段,何能演此唱、做、舞、武并重之剧?可证张派之形成,是以全才之艺而突出唱工,家弦户诵而确于今日。

       从张君秋的唱工中,可以明确京剧旦角唱腔之时代气息,也可以认识到旦角唱腔适应时代的变化层次。京剧旦角之唱,从胡喜禄、时小福、余紫云到陈德霖为第一时期,嗓音以高亢为贵,唱腔以激厉为主,非正宫调无以展其用武之地。聆者喜其清锐,入耳爽快。从王瑶卿到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随着时代的转变,别出新声,是为第二时期。辛亥之后,王瑶卿认识到第一时期之唱,声调专趋高锐,字音难免含混,乃逐渐降落调门,由“纵向”趋于“横向”,力求腔细字真。梅兰芳继王于后,更向平宽发展,减“咦”音而增“啊”音,腔重华贵大方。先后亦有程派之幽咽,尚派之激昂。张君秋承梅、尚之教,更借鉴于程、执贽于王,博采众长,化为己有,以王、梅之平宽为主,融化尚之高亢、程之宛转。以天赋“十字音”的歌喉,高、中、低运用自如,甜润流畅,华丽端凝,创造出甜润流畅的张腔。

  张君秋张派之形成,走的是四大名旦边搭班、边挑班相间进行的路子。他最初在尚小云的长庆社中,除与小云合演《乾坤福寿镜》、《五花洞》、《九曲黄河阵》等外,有时小云休息,即由张君秋挑梁主演《探母回令》、《玉堂春》、《桑园会》等,亦上满堂。其时,君秋主演的《金·断·雷》(即全部《白蛇传》,从《金山寺》起,包括《断桥》、《合钵》、直至《祭塔》)、《春秋配》、《红拂传》、《朱痕记》、《奇双会》、《金锁记》等,唱则全宗传统,尚未创新。而玉润珠圆、遏云袅月的悦耳之音,渐为观众铭记。

  此后间与王又宸、孟小冬等合作,名生名旦,并峙双峰,声誉更著。1938年初,君秋开始与马连良长期合作演出《龙凤呈祥》、《双姣奇缘》、《苏武牧羊》、《审头刺汤》、《三娘教子》、《打渔杀家》、《游龙戏凤》、《四进士》、《清风亭》、《宝莲灯》、《摘缨会》,新戏之《串龙珠》、《临潼山》、《春秋笔》、《十老安刘》等,被连良倚为左右手。

  君秋于演剧之余,寸阴是惜。既请益于梅、程,复深造于瑶老。这三位名宿,都以“不必固守各派之规范而桎梏个人的特长”鼓励君秋。程砚秋教他《朱痕记》时曾说:“我的唱腔是根据我自己的条件创出来的。假若我有你那得天独厚的嗓音,可能就不是这样的唱法。现在我把我的唱腔、唱法、劲头、气口教给你,你要发挥你自己嗓音的特长去演唱,千万不要削足适履,埋没了你的天才。我希望你能了解我的意思。”君秋心领神会。

       袁世海长兄袁斌侯结婚之日,我与砚秋同往祝贺,君秋后至,程即介绍君秋与我晤谈,语重心长地说:“你今天认识了翁先生,异日挑班,编写新剧,请翁先生多多襄助。”君秋欣然致谢,从此与我订交。后来他自组“谦和社”,开始尝试新腔,深获王、程的赞许。创新腔即需新剧,曾托我盟兄张次溪促我为之编剧。终以人事倥偬,未能偿债于受知。仅于解放后,他间接地排演了我为程砚秋编写的《楚宫恨》(与谭富英合演),总算在四小名旦的新剧中,填补了拙作一笔。

        君秋21岁自己组班“谦和社”,已成为剧坛上的一支劲旅,张派旗帜绚然如虹地横贯长空。后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赵燕侠、李多奎、马富禄共建北京京剧团,创排新剧,层出不穷。他演的《望江亭》、《状元媒》、《诗文会》、《西厢记》、清装戏《珍妃》、时装戏《秋瑾传》、现代戏《芦荡火种》、《年年有余》、合演的《赵氏孤儿》、《秦香莲》等无不脍炙人口。他独创的盛世之音,酣腾于弟子之口,如火如荼地遍布全国。    


来源:张君秋艺术大师纪念集 作者:翁偶虹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