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满载着殊荣归来了。
去年12月27日至7月1日凌晨,一来二去,正好半年多一点时间,正是这半年多一点时间,国人等得不耐烦了,以致传出了一点流言。大致的意思是:大概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这种微言传到张先生伉俪耳中,快人快语的张夫人谢虹雯女士反问道:“要这么着,当初1951年,君秋为何抛弃了香港的家产,毅然回到祖国——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召唤下——!?”
事实正是如此,张先生当初的归国,作出了至关重要的选择,是作出了很大的牺牲的。这绝非偶然,张先生有着一颗炽烈的爱国心。
赴美之前
五年前,即张先生舞台生活50周年,当时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在天津为张先生举办了极其重要的“庆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舞台生活50周年《张派艺术展览演出》”活动。时间是1986年3月1日至9日,地点是天津中国戏院。
当时盛况空前,张派弟子纷纷登台献艺。张先生的学生,在北京有杨秋玲、吴吟秋、杨春霞、李玉芙、杨淑蕊、蔡英莲、关静兰、黄汝萍、王蓉蓉、张静琳;上海有李炳淑、孙爱珍、陈小燕;天津有张学敏、刘明珠、雷英;武汉有王婉华、陈瑶华、李春芳、彭泽林;河南有王蕴芳、李如华、佟娜;山东有薛亚萍、程青、朱晋玲、张萍;宁夏有王志怡;东北有郭正秋、李鸣坤;云南有刘美娟;贵州有张晓虹等等,真是桃李满天下。
张派剧目《望江亭》、《西厢记》、《诗文会》、《状元媒》、《秦香莲》、《玉堂春》、《春秋配》、《四郎探母》、《大·探·二》、《金·断·雷》等已成为国内京剧团体普遍上演的剧目。张派唱腔独特的创作手法,也普遍为作曲者、演员学习和借鉴。
在香港、台湾的京剧界、票界、海外侨胞中的戏曲爱好者也喜爱唱张派戏。“无旦不张"。美国、日本的票房流行张派唱腔。甚至一些外国朋友,如日本的京剧研究会中也有学习、研究张派艺术的戏剧爱好者。法国、澳大利亚的一些学者也有从事张派艺术研究的。张派艺术在国内外戏剧界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此,首先是东瀛邀请张先生访日。
美国方面,邀请张先生访美,此事已经酝酿了一二年:要求张先生去讲学。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忽然美国方面传来了授予“终身艺术成就奖”、“名誉人文学博士学位”的喜讯,看来,赴美领奖是非去不可的了。
年届古稀的张先生,偕夫人谢虹雯、学生蔡英莲远涉重洋,为的是什么呢?张先生说:这使我感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已得到世界上高度的赞赏,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我决定到美国去领奖。他又说:作为一个中国京剧艺术家,自己的艺术能为祖国争得荣誉,感到很自豪。“我国的传统民族艺术完全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相媲美。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我们完全有信心,用我们中国的民族艺术征服全世界。”
在美国
无论在纽约,还是在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以及加拿大的多伦多,张先生一行所到之处,都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在这些地方,都引起了轰动。
张先生说,“去年12月,北京还是隆冬季节,相当的寒冷。我们一到美国纽约,那里很暖和。"这当然有地理上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不久前的政治风波,由于很多华人不了解真相,原先融洽的关系,一时生分了,一时也难求改善。借张先生的到来,朱杞桢大使举行盛大的招待会,到来名流之多,气氛之热烈,大大出乎朱大使的意料,朱大使连忙吩咐加座加菜,气氛空前热烈。几十年没有见面的亲朋好友,都来欢聚,真是其乐无穷。
出国前,张先生曾有过一些担心,像美国这样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语言又不同,能喜欢中国的民族艺术京剧吗?到了美国才知道,这两项颁奖活动,不只在华侨和喜爱京剧的票友中进行,而是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阿利斯剧场,由纽约市长发奖,文化局参加。贴出通告后有很多外国朋友参加,台下三分之二是外国人。在旧金山领取“名誉人文学博士学位”时,林肯大学的学生和朋友们来参加观礼的大部分也都是美国人。在哥伦比亚大学讲学时,听讲的中国学生反而是少数,外国学生通过观看播放的录像带,和两位教授的翻译,全神贯注地听课。课后提问,十分热烈,由原定的半小时,延长到一个半小时。原定的教室因超过人数,后来的学生都坐在地上听讲,这种场面,着实令张先生感动。
张先生原来只知道华人中很多人喜欢唱京剧,想不到他们这么热衷;光洛杉矶一个地方,就有罗安琪、南加州、中华、大汉天声、雅集、同庆、秋谷传声、松柏等9个剧社。而素有“北京四块玉"之称的白玉薇,在香港时与张先生合演《霸王别姬》的梁再胜,还有张少楼、张文娟、李再芬等名家、联合聚会,雕刻了一个《蜚英滕茂》的纪念牌,敬献给京剧大师張君秋先生。而在这许多名票家中,都珍藏张先生各个时期的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甚至张先生在家里练声吊嗓的盒带,他们手里也有。
仅仅半年时间,慕名者接踵而至,有的追踵而至,执意要拜张大师为师,于是,又收了12个门徒,大多是业余的,也有专业的,其中三位是台湾人。
还有一则趣事,与张先生同获“终身艺术成就奖"的另一名得主,是台湾京剧名伶、素有“台湾国剧之母"之称的顾正秋女士。说来也巧,顾女士还是张先生的学生。40年前,二人曾有一段师生之谊,想不到,多年以后,会在异地相逢,彼此都十分激动。
总之,张先生整天生活在崇拜者的氛围之中,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挽留张先生再住些日子,盛情难却,以致行期一改再改。张先生说:“他们太热情了,表明了他们不只是对我个人,而是对中国传统民族艺术京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归来之后
7月1日凌晨,张先生刚下舷梯,北京电视台的摄像机镜头就对准了他们——张先生是今年五大“名人录"之一,其他的名人有曹禺、吴作人等。
7月12日上午,首都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聚集着几十名专家名流,热烈欢迎张先生载誉归来,大厅正中红色屏幛上赫然写着:“热烈欢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访美载誉归来"。
出席座谈会的著名人士有:中顾委常委荣高棠,文化部部长高占祥、陈昌本、徐文伯,中国剧协副主席张庚,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梁光第,剧协党组书记赵寻,剧协副主席刘厚生,以及舒强、吕瑞明、周怀民等知名人士。
座谈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曾会见张君秋夫妇,祝贺他们访美成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中顾委副主任宋任穷、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也打电话祝贺。
赵寻在开场白中称颂张先生:“他继承了前人的艺术财富,在新的时代不断地有新的发展。他是黑发时回归祖国,白发时出国赢得荣誉。张派艺术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得到国际文艺界的公认,毫无疑义,张派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值得我们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