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家父自1933年始,在红氍毹上为京剧艺术事业的发展进行孜孜不倦的奋斗与辛勤耕耘,经历了的第六十个艺术春秋。
在中国旧历上,有六十年为一甲子之说;无独有偶,中国戏曲界,自梅兰芳先生1930年荣获美国博士学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90年,家父年届古稀,应邀赴美,为新中国艺术家又一次获得博士学位,并首次荣获“终身艺术成就奖”国际大奖,前后时间相距恰恰又是一个甲子,整整60年。
遥想当年,以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树立了一代丰碑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旦角四大流派创始人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诸大师,不究其因,他们的艺术生涯均在四五十年左右即告结束。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无限的惋惜和深深的遗憾!
然而今天,使人感到欣慰和荣幸的是:继四大流派之后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硕果仅存的一代巨匠、张派艺术创始人张君秋先生以他一贯敢于创新的精神,满面春风、精神抖擞,向着他舞台生活的第六十个年头健步走来了。
家父13岁开始学艺,从师李凌枫先生,进行严格的训练,他天资聪颖、悟性极强,加上天生的一副俊美华贵、端庄典雅的好扮相和一副高、宽、脆、亮、甜、圆、水俱佳、表现力极强的金嗓子,具备了一个好旦角演员的先决条件。15岁登台初演小苏三,便引人注目,受到欢迎。随后,陆续受到尚小云、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等先生的青睐和热心传授、指拨。家父对各家之长广采博收,深入体会、反复实践、不拘一格、融会贯通。在舞台上先后与名家雷喜福、王又宸、孟小冬、马连良、谭富英等先生长期合作,汲取了大量的艺术营养,剧目的丰富、戏路的拓宽、不断的实践,使他在唱、念、做、打各个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也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脚踏实地地由二牌旦角到并挂头牌,再发展到独立起社挑班。渐渐,在好角纷纭、竞争激烈的京剧舞台上,以他不同凡响的演出水准与魅力,显示出他雄厚的艺术实力与蕴藏的巨大潜力。这时的家父,只不过20余岁。也可以说,30年中至40年代中,他13岁到25岁这段时间内,是他艺术生涯中的成名期。
多年来,在艺术上的辛勤耕耘,刻苦研磨,生活上的历经坎坷,使家父日渐成熟。在50年代初毅然由香港回到新中国的怀抱。党的温暖与社会的安定,更激发了他创作新剧、表现新人的满腔热情。在他参加了赴朝慰问志愿军演出归来后,即投入到新剧目的创作活动中去了。那时的家父刚刚步入中年,正值年富力强、风华正茂之际,他体会到,排新戏用老腔调去套,决难准确地表现剧情、塑造人物,更难感染与打动观众,必须大胆改革,赋予传统唱腔以新的生命,调整演唱节奏,改其无病呻吟之态。因人、因情设计出符合人物情感的新的京剧唱腔音乐,多年的艺术积累和深谙创腔之道,使他一拿到新剧本,创作灵感便随之而来,才思敏捷、腔似涌泉、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望江亭》一剧的问世,顿现出灿烂夺目、分外耀眼的光辉。完整、动人的剧情,令人耳目一新,完整成套的新颖唱腔,引人入胜的演唱技艺,成功地塑造了美丽、善良、机智的谭记儿形象,充分地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当年前辈专家的高度评价,老戏迷、新观众争观竞睹,为之倾倒,刹时名噪京城,风靡了全国。
《望江亭》一剧的创作与成功,是家父在艺术上厚积薄发,如同原子能量积蓄达到饱和,一旦引爆便喷薄而出。势不可挡,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一发而不可收拾。继《望江亭》之后,《珍妃》、《秋瑾》、《状元媒》、《西厢记》、《诗文会》、《秦香莲》、《楚宫恨》、《年年有余》……新剧接踵出台,正剧、悲剧、轻喜剧,形式多种;贫妇、公主、才女、烈士,人物多样;新颖、华丽、流畅、优美的唱腔旋律,刚柔相济、清新悦耳的嗓音,声情并茂、出神入化、美不胜收的声腔艺术,成功、出色地塑造了各类人物的不同风采。
家父的创新精神使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适应了广大观众的审美与观赏要求,受到热烈的欢迎。他的创新唱腔大大丰富了京剧音乐曲库,使京剧音乐输入了新血液,增强了生命力。不懈的努力与执著的追求,使他对京剧艺术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与成就。在旦角表演艺术的四大流派之外,独树一帜,形成了中国京剧史上继往开来、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又一流派一一张派艺术。
应该说,从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家父约35——41、42岁的几年时间,是张派艺术的形成期。在这期间,家父演出频繁、佳作迭出,演一出红一出、创一剧立一剧,改一折成一折。张派剧目遍地开花,张派唱腔脍炙人口。这个阶段,是家父艺术生活中最为壮丽辉煌的阶段,也是张派艺术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
正当家父精力、体力、表现力、创作力处于最旺盛、最活跃、最佳状态时期,正待进一步大展身手之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迫使家父中止了演出与创作的艺术活动,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否则,他老人家还能为社会贡献出更多的新作,创造出更宝贵的艺术财富。
然而,时间证明:张派艺术并非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的暂时现象,而是一株盛开不败、永葆青春的艺术之花。
从家父中止艺术活动起至今,近30年的时间,无论是“样板戏”,还是新编历史戏,无论天南地北,戏戏都能感受到张派唱腔的存在,它已成为京剧音乐改革创新的主导。从家父所收弟子过百,海外与港、台的京剧票房中,竟有“十旦九张”、“无旦不张”之说。现在社会上已普遍公认梅、程、荀、尚、张为中国京剧最有成就的“五大名旦与五大流派”(此一说,我在70年代中,即听一位酷喜京剧并深有研究的张仲翰将军说到过)。
据上所述,足见张派艺术的生命力之强,影响之大。几十年来,张派热潮非但没有减弱、降温,反而更加深入人心,为更多的青年京剧工作者与业余爱好者所接受,所欢迎、喜爱。
作为他老人家的儿子,我在此代表他的子辈、孙辈、家室全体,热烈祝贺父亲舞台生活60周年,并衷心祝福老人家健康长寿,为国剧繁荣多育新人,再建功勋!
原载《中国戏剧》199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