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徽班进京200周年。文化部、中国剧协、中国戏曲学会、北京市文化局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举办了全国性的京剧演出活动。这一活动,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京剧艺术将起到推动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京剧艺术工作的同志感到振奋鼓舞的大事情。借这个机会,我想谈一点目前感到最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即青年演员的培养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老问题,一个呼吁多年但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的老演员有的辞世,有的不能在舞台上演出;过去的中年演员已经步入老年,京剧演员队伍日趋衰老,因而培养青年演员的问题就显得愈加亟待解决。
一个剧种没有一代又一代优秀青年演员的崛起,这个剧种就缺乏生命力。这应该是大家共识的问题。有这样的共识还不够,关键是要有措施,各级领导以及京剧团的上上下下都应全力以赴保证各项具体措施的贯彻实行,为优秀青年演员的不断崛起创造有利的条件。譬如,当我们发现了某一位青年演员是个好苗子,有很大潜力,就要千方百计地帮助这个青年迅速成长起来,为他排戏,进行辅导,不断地严格要求他,利用各种机会为他安排实践演出,并且大力宣传他,通过各种报刊杂志,充分肯定他的成绩,指出他的不足,让他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时时有所提高,扩大他的社会影响,提高知名度。这些工作不仅是领导的责任,也不仅是老师的责任,而是所有立志于振兴京剧的人们共同的责任。老演员、中年演员要扶植他们,同行要协作,戏剧评论家要热情宣传。总之,所有有立志于振兴京剧的人们都要成为园丁,都要为这株幼苗培土、浇灌、剪枝……帮助他成长、壮大。应该认识到,培养优秀青年演员不是对他个人负责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京剧发展前途的大事情。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搞平衡,不能搞论资排辈,“文革”当中曾耽误了一批演员的青春,但不要再把损失转嫁在下一批青年演员身上,培养四十多岁的“新秀”就不如培养十几岁二十岁的“新秀”。不能等老演员演不动了,再让那些青年上台,到那时候,青年演员也过了他们最好的年华,再下功夫培养也来不及了。我在16岁时登台演戏,给老生挂二牌,在广告上我的名字和头牌演员一样大。既提高我这样年轻演员的知名度,也增强了我的责任心。当年梅兰芳先生第一次去上海演出时,王凤卿先生挂头牌,结果梅先生很红,第二次去上海演出时,王凤卿先生就让梅先生挂头牌了。这个例子许多人都知道。王凤卿先生的让台精神值得我们继续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