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在我参加天津市引滦入津工程慰问活动的途中,得知史若虚同志病逝的消息。当时,我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我每次外出回京,总要习惯地找到史若虚同志,畅谈外出观感。而此次回京,竟不能得见他热情诚挚的面容了,然而,史若虚同志生前的音容笑貌却时常萦绕在我的眼前。
史若虚同志是一位功绩卓著的戏曲教育家。自1950年中国戏曲学校成立,他就在校任职,担任教务长、副校长,扩大建制为中国戏曲学院后,又任院长,直到逝世。他毕生的心血都浇灌在培育戏曲艺术新苗的园地之中,至终如一,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同史若虚同志并没有私交,1951年在王瑶卿先生家里结识了他,时常看到他带着学生去学戏,王瑶卿先生教戏,他也在一旁用心地听。这个印象是很深刻的。以后交往并不多,但后来常听人谈起这位爱校如家的戏校领导,感到我们热爱戏曲事业的心是相通的。
史若虚同志爱校如家,首先表现在他孜孜不倦地在戏曲教育事业上的探索进取。作为一个1938年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史若虚同志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但他不满足于此。为了把戏曲教育事业办好,他肯虚心下问,向一切京剧行家请教,努力探索戏曲的艺术特点和规律,为党的戏曲事业培育了众多精英。在戏曲教育阵地上,史若虚同志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内行领导。
史若虚同志的爱校如家,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对戏曲教育人材的广泛团结。他认为,办好戏曲教育,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不行的,因而他不怕担干系,只要有好老师,他就想方设法请进来。戏曲学院的师资力量比较强大,同史若虚同志广泛团结戏曲同行有很大关系。记得粉碎“四人帮”后,在一次文化部召开的大会上、史若虚同志就曾大声疾呼,要求剧团的同志支持戏曲教育事业——“不要瞧不起教育事业,戏校为剧团培养了演员,演员却不愿到戏校教课。这样只进不出是不行的。”会上的同志们听了都会心地笑了。史若虚同志是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每一个从事戏曲工作的同志。我在刚刚恢复演出后不久,就到戏曲学院工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受到了史若虚同志的感召。
史若虚同志的爱校如家,更突出地表现在他无微不至地关怀每 一个入校的学生。人们说,他有很强的记忆力,全校几百名学生,他都叫得出名字,而且能够说出学的哪一行,成绩怎么样。我想,这些不是强记所能及的。凡学生考试、排练,以至实习演出,人们都会发现史若虚同志在场。不仅如此,即使学生毕业了,在外面演出,若虚同志也时常关心他们的情况,看他们的演出。学生的情况他怎能不了如指掌呢?戏曲学院毕业的学生们,常常称史若虚同志为“我们的老校长”。这种师长、学生亲密无间的感情是十分可贵的。
史若虚同志逝世年仅六十五岁。他去世得太早了。正当戏曲学院领导班子新老交替的时刻,年轻的同志还需要他带,学院里的许多教学问题,还需要听取他宝贵的经验和指导,他却离开了大家。这对戏曲教育事业无异是个很大的损失。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发扬史若虚同志忠于党的戏曲教育事业的精神,团结全体教育工作者,为培育更多、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戏曲人材,做出新成绩。
史若虚同志,安息吧!
转载自《戏曲艺术》198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