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名家评述 安志强:老艺术家的期望——张君秋谈京剧振兴
安志强:老艺术家的期望——张君秋谈京剧振兴
2021-08-24 23:19:56

  《中国京剧 》杂志创刊前夕,笔者陪同《中国京剧》主编吴乾浩一起走访了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请他就振兴京剧这一问题谈谈他的意见。

希望在青年身上

  张君秋最关心的是青年演员培养与成长的问题。他认为,一个剧种的生命力集中体现在不断崛起的优秀青年演员身上。他说“振兴京剧,最重要的就是在培养青年演员工作上下大力量。 一是各级领导要有具体的措施,不要把培养青年演员的任务停留在一般号召上。二是青年演员要有信心,不要为暂时的京剧不景气现象所困惑、干扰,要有为京剧艺术献身的精神。”

  张君秋从他自己走过的历程得出,发展京剧艺术就象一场接力赛,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老一辈的艺术家负有培育、扶植青年演员这一不可推卸的责任。

  张君秋13岁开始正式学戏,最初是拜李凌枫。李凌枫是王瑶卿的学生。因为看出张君秋天资聪颖,又十分刻苦,很快,王瑶卿便向张君秋隔辈传艺。不仅张君秋的许多基础戏得到了王瑶卿的亲授,而且在张君秋挑梁唱戏时,王瑶卿还不断为他在剧目安排上进行筹划、指导。在张君秋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也都曾十分主动地向他传艺。张君秋挑梁前,曾经先后在雷喜福、孟小冬、王又宸、马连良、谭富英的班社里挂二牌。因为张君秋在观众中颇有号召力,所以这些头牌老生都十分乐于推出张君秋的名字,演戏出广告,张君秋的名字往往和头牌老生的名字一样大小。张君秋所以后来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同前辈艺术家对他的扶植、指导分不开的。我想,“接力赛”的比喻,是张君秋的经验之谈。

  张君秋今年七十有一,“文革”十年,他曾被剥夺了舞台演出的权利。1978年,张君秋恢复了舞台生活。第二年,张君秋却退出了北京京剧院,转至中国戏曲学院工作,除了必要的示范性演出外,张君秋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在培养青年演员的工作上。

  张君秋谈到了老演员要让台的问题。他认为,老演员让台,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事实上,历代艺术家出名,都是在十几岁、二十来岁的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精力最充沛,嗓音、扮相、身体各方面的条件最好,充满了生气,观众也最爱看。应该多创造条件让他们经常同观众见面,锤炼艺术,扩大影响。不要等老演员演不动了,再让那些青年上台,到那时候,青年演员也过了他们最好的年华,再下功夫也来不及了。

  谈到青年演员的现状,张君秋十分强调演员要刻苦这个问题。他回忆自己年轻时,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其他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早晨天不亮就去喊嗓,喊嗓回家的路上,早点铺才刚刚营业。回来后就是练功、打靶子,然后吊嗓子,下午学戏,晚上继续温习功课。 没有闲功夫去做别的事情。从事舞台实践之后,除了继续练功之外,还要经常观摩,看名家的演出,到王瑶卿家里熏戏,一边听前辈艺术家对演出的评点议论,一边琢磨体味,日积月累,无形之中就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如果说有什么业余爱好的话,那就是写字画画,而这些也是开拓视野,提高艺术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在张君秋的会客厅内,有一张大写字台,上面纸、笔、墨、砚俱全,墙上挂着张君秋的许多新作。他告诉我:“别人管我叫‘张大胆’,因为我总喜欢自己琢磨新点子。”由这句话我不禁联想出张先生的艺术,所谓“艺高人胆大”,正因为张君秋自小刻苦用心, 随时都在研究艺术,日久天长,艺术根基愈来愈深,这些都为他后来创立张牌艺术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我想,有志气献身于京剧艺术的青年演员应该在张君秋走过的艺术历程中,汲取经验,将来定会有所成就。

京剧要不断创新

  张君秋在谈到国内京剧的演出现状时,他感到现在的京剧演出有一种令人担忧的“开倒车”现象。老戏老演,越老越好,甚至过去经过整理加工了的传统戏又恢复了老样子去演,连戏都不排,台上见,这样演出怎么能让观众满意,又怎么能争取新的观众呢?张君秋回忆起建国后的演出经历。建国初,戏曲艺人经过学习,不仅思想觉悟得到了提高,相应地在艺术修养上也增强了辨别精粗美丑的能力。由此推动了京剧艺术的革新。张君秋将,那个时候的革新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戏的整理加工;一是新戏的创演。对于传统剧目,首先要识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有些反动、低级、庸俗、恐怖的剧目,就不再有人去演了。对于有些剧目,精华与糟粕并存,就要经过整理加工。如《玉堂春》一戏,是张君秋从年轻时就演的剧目,在这出戏上他不断有所革新。其中“起解”一折,过去有这么一句唱词:“想当初在院中缠头似锦,到如今反落得罪衣罪裙”。张君秋改为“想当初在院中艰苦受尽,到如今只落得罪衣罪裙”。张君秋说,改这句词,首先有个感情立场的转变问题。过去京剧多演给有钱人家来看,“缠头似锦”迎合了这些观众的玩味兴趣。实际上,深入剧情去理解,苏三在起解的路上回忆的是她的痛苦生活,怎么有可能留恋她在妓院的生活呢?再仔细推敲一下全剧的唱词,苏三在后面还有一句唱:“可恨那爹娘心太狠,大不该将亲女图财卖入娼门”。这样一看,苏三是痛恨这段经历的。她不会一方面留恋妓院所谓的“缠头似锦”的生活,又痛恨爹娘把她卖入娼门,前后是矛盾的。所以张君秋把这段唱词做了修改。张君秋上演过的所有传统剧目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创新,如《玉堂春》、《春秋配》、《银屏公主》、《红鬃烈马》、《四郎探母》、《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大保国•二进宫》等,这些都成为独具特色的张派保留剧目。上演这些戏,不仅使传统剧目有了新意,而且为他创演新戏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提起新编剧目,读者自然十分熟悉,如《望江亭》、《西厢记》、《诗文会》、《状元媒》、《楚宫恨》、《秦香莲》等,至今这些剧目仍广为流传,并且在海外也有广泛的影响。张君秋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曾经陆续恢复了一些代表剧目的演出,如《望江亭》、《西厢记》、《状元媒》、《银屏公主》、《春秋配》、《起解》、《龙凤呈祥》等,笔者曾有幸目睹张君秋重排这些剧目的现况,感触最深的就是张君秋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每恢复一出戏,他都要从内容到形式做仔细推敲,进行加工整理。张君秋对我说,海外侨胞及外籍华人也都十分熟悉他的这些新编剧目。如前所述,他们都是从录音、录像中学习这些剧目的唱腔、表演的。为了搜集这些材料,他们都是不遗余力,奇怪的是,连张君秋在家里吊嗓的录音,他们都能搜集到。这次在美国,张君秋从一位亲友那里就听到过这种录音。由此看来,他的艺术创新在海外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有这样一种倾向,以为在港、澳、台的京剧观众以及海外侨胞、外籍华人等,多是从内地迁出的一些老观众。他们有一种怀旧心里,喜欢京剧的一些老腔老调。于是我们的一些京剧演员为了适应这些需要,多排一些老戏出外演出。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不十分正确,至少有些片面。老观众固然怀念他们熟悉的传统腔调,但是在继承深厚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剧目更能令其耳目一新。张派艺术在海外的广泛影响就是一个证明。

  同张先生的谈话从下午三点半一直到晚十时。六个多小时的时间倏然而逝,笔者获得了丰富的采访资料,自然十分欣慰。真使人感到意外的是,晚饭前,张先生步入画室,铺开画纸,饱蘸香墨,竟然把为《中国京剧》杂志社创刊祝贺的“吉利”图绘制成功。望着画面上饱满的荔枝硕果,真使人馋涎欲滴。“吉利”的“利”取“荔”的谐音,当然是祝贺《中国京剧》创刊大吉。而画面上累累的荔枝硕果,我想,恐怕是寄托了张先生对京剧艺术的期望,希望京剧艺术代有人传,硕果累累。

原载于《中国京剧》1992年1月创刊号  


来源:《中国戏剧》1992年01期 作者:安志强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