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艺高德劭 马少波:缅怀张君秋同志
马少波:缅怀张君秋同志
2021-09-29 21:36:08

  张君秋同志离开我们转眼一年了。他的道德风范和艺术成就,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我和君秋同志是1952年在北京相识的。那时,他刚从香港回来。我们都是王瑶卿先生和梅兰芳同志家中的常客。那年他担任北京市京剧三团团长,1956年,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组成北京京剧团,担任副团长,我们一直有着工作的联系。1959年文化部所有直属艺术单位下放到北京市,我那时兼任中共北京市委戏曲组织的领导工作,分工负责首都所有戏曲院团的剧目建设,同北京京剧团、同马、谭、张、裘、赵的艺术合作就更密切了,友谊更加深了。也就更熟悉他们艺术发展的轨迹。尤其是对于君秋同志。

  我非常赞同李瑞环同志最近在天津纪念君秋同志逝世一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他对君秋同志道德、艺术的评价和要“勇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京剧流派很好地继承下来,不断发扬光大”的号召,我们应当深刻体会和认真地贯彻。

  君秋同志是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他在青年时代以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和聪颖出众的天赋条件较早崭露头角,加之他刻苦用功,又得到名师的传授、指点,奠定了坚实基础,因而饮誉南北,但在“四小名旦”中拔乎其萃,独树一帜,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排演了许多戏,不仅排演了《秦香莲》、《望江亭》、《诗文会》、《状元媒》、《赵氏孤儿》、《西厢记》等等,连《珍妃》、《秋瑾》等近代戏、现代戏都排演过。他在新戏创造中,博采众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华,才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水到渠成,实至而名归。流派要流,不流无派。他因传人众多,流布较广,这才树起了张派旦角艺术的旗帜。我认为根深,本必固;本固,叶必茂;叶茂,花必繁;花繁,果必丰。这虽是自然界的规律,艺术的发展和艺术家的成长,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君秋同志是爱国者,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又有共产主义的新的升华,他为人忠厚谦和。明辨是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服从人民的需要。晚年大力培育新的人才,不遗余力。他是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创始人之一,被聘任为名誉会长。也是京剧音配像工程的领衔操持人和指导者。音配像是李瑞环同志提到政策高度的奇妙构想,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工程。如果不趁有些亲自参与过当年演出的老艺术家还健在,这些剧目是什么扮相,怎样表演,甚至一招一式,一笑一颦,后人谁能说得清呢?它不仅有重要的资料价值,也有广泛的艺术欣赏价值。君秋同志以多病之躯,日夜操劳,为党的文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树立了一个杰出艺术家的典范形象!

  我和君秋同志交往较多,时以诗画互赠。他多才多艺,文化素养很高,他的丹青妙笔,颇具大家风范。近几年来,我们每次见面,我总是叮咛他说:“在京剧旦行中,像您这样高龄是少见的,希望您节劳保重,争取长寿,创造新纪录。”他也总是笑逐颜开,深以为幸。但是,他毕竟走得太早了!太突然了!

  早年他对王瑶卿、梅兰芳以及其他师友谦和相处、宽厚相待的情景,经常闪回在我的眼前。

  君秋同志确是一位德高艺美,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艺术家。今逢他逝世一周年,题写几个字表示怀念之情:

德高乃范松梅性

艺美为师桃李蹊。

来源:张君秋艺术大师纪念集 作者:马少波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