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艺高德劭 谢国样:纪念张君秋座谈会上的致辞
谢国样:纪念张君秋座谈会上的致辞
2021-03-10 17:50:39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在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逝世一周年的前夕,天津张君秋艺术基金会在这里举行纪念座谈会,承蒙各位光临,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君秋是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戏曲教育家。他从艺期间,纵向继承了京剧旦角前辈艺术的精华,横向借鉴了京剧各行当以至其他剧种、曲种艺术能够为他所用的长处,结合自身条件,融会贯通,创造了风靡海内外、具有独特风格的张派艺术,成为新中国京剧艺术在新时代取得辉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张君秋艺术实践的道路,是“先继承、后发展"的典范,是按照京剧规律不断通过革新使艺术日臻完美的典范,值得后人很好地研究、继承和弘扬。

  张君秋同天津人民和艺术界有着长期密切的联系和非常深厚的感情。他16岁就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亮相,以后多次来津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天津老观众曾经对他说:“张君秋,天津卫就是你的老家。" 80年代和90年代,曾两次来天津举行张派艺术汇演,他率张派弟子纷纷登台,产生了轰动性的效应。张君秋多次来天津到工地、到工厂、到部队进行慰问联欢。在引滦入津工程,全市基本实现煤气化、中环线、外环线建设和竣工时,他以年逾花甲之年,亲赴现场慰问清唱,给群众以很大的鼓舞。

  特别应当提出的是,1986年,他应老市长李瑞环之邀,到天津全面指导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他不仅手把手地亲自教戏,而且针对不同演员的条件,延请各位名师,因材施教。他自己对剧团全面负责进行艺术总指导。从主演到配演,从演员到乐队,从服装化装到桌帷椅帔,他都按照“好剧团要一棵菜”的要求,悉心指导。在每出戏的排练中,他不仅对演员的唱腔、身段、表演和相互交流具体教授,而且对乐队伴奏的烘托、尺寸、节奏以至文场的过门都有细致要求;他不仅对演员在舞台上的调度、龙套宫女上下场和台上的站法都指点得非常具体,而且对不同场景摆桌椅的位置都亲自过问,有时还要在台毯上粘橡皮膏来加以固定。从1986年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汇报演出的实况录像看,一批青年尖子演员确实有了突出的长进,而且整体演出其阵容之整齐,台风之严谨,动作之规范,各方配合之默契,总体水平之完整,不愧为一个优秀的青年演出群体。他亲自实践了李瑞环同志提出的“抓青年、促中年、充分发挥老一辈艺术家传帮带作用”的要求,并且以其示范的经验对全国许多剧团面临人才断档的问题以很大启发,不少地方纷纷建立青年京剧团、队。张君秋同志亲自指导下茁壮成长的一批天津青年京剧尖子人才,今天在海内外都有着很好的声誉。这其中,凝聚着张君秋同志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天津人民对此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1994年下半年起,张君秋同志受李瑞环同志委托,指导京剧“音配像"工作,由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负责录制,他担任艺术总顾问。他多次感慨地说,1985年瑞环同志在天津工作时提出这个问题,到今天全面实施,10年过去了,这10年中多少老艺术家已经走了,艺随人去,丢了多少宝贵的东西,我们现在可得抓紧了!这时候的张君秋,已经意识到了李瑞环同志的郑重委托,不仅是一个把张派旦角艺术传下去的问题,而且是要充分发挥他在多年舞台实践中见多识广、德高望重的特有优势,抢救一批濒临失传的京剧传统作品,满足群众对京剧的需要,为后人留下一批宝贵的教材和范本,使京剧得以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他以崇高的使命感和严峻的紧迫感来对待这个任务。他虽然在京剧界已经德高望重,还亲自出马到袁世海同志和李玉茹同志家中,请他们出山搞录像;他多次到录音棚去选听录音,参与剪接制作,力争最佳质量;对若干配像演员,都凭着他的阅历,由他亲自选定。例如,小王桂卿之配周信芳,孙明珠之配尚小云,都是在他看了录像或排练后拍板的;他几乎每出戏“音配像"都亲临现场,同舞台导演研究切磋,对配像演员的化装扮相、举手投足、感情处理和人物交流提出指导意见;在《刺汤》和《打渔杀家》的排练和录像时,他不顾年逾古稀、体弱多病,跪在或半蹲在舞台上为演员做示范动作。1977年5月25日晚上7点多钟,谭元寿、叶少兰为李少春、叶盛兰的《打侄上坟》配像圆满结束,他站起来向他们招手、鼓掌,祝贺他们配像成功。这是他最后一次到京剧音配像现场。1997年5月27日上午,在他正准备从家里去录音棚选听《龙风呈祥》录音时,心脏病突然发作,与世长辞。在他亲自指导下,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共搞出京剧“音配像" 120部。他留给后人的这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他晚年在中国京剧史上书写的一个新的光辉篇章。在他一生的最后三年所从事的“音配像"工程,又是在他的指导下,由天津的有关单位完成的。我们对君秋同志的工作精神和他为京剧事业立下的功绩,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综上所述,在天津成立张君秋艺术基金会,有着深远的纪念意义。在李瑞环同志直接关怀下,天津市委、市政府的这个决定,充分体现了天津观众和文艺界对张君秋同志的感情,是完全必要的和正确的。

  天津市张君秋艺术基金会在海内外热心朋友的支持下,现在已经成立。基金会的主要任务是:1.联络海内外友好团体和个人,积累和出版张君秋艺术资料,为传播和弘扬张派艺术提供依据。2.奖励、扶植为继承和弘扬张派艺术有成就的人才。3.组织和推动对于张君秋艺术的研究。4.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纪念张君秋的演出和交流活动。

  为纪念张君秋逝世一周年,按照瑞环同志的意见,我们基金会的主要活动概括为两句话:一是组织一个纪念座谈会;二是组织出版四套音像制品。这四套音像制品是:第一,张君秋唱腔集。共收入了从他18岁灌制的第一张唱片到他70岁最后一次舞台演出的唱段录音,所有他演唱过的剧目的主要唱段。总共213段,节目长度22个多小时,制成了23张CD(激光唱片)。由张君秋艺术基金会编辑整理,天津北洋音像出版社出版。第二,张君秋影视资料集。包括现在能够收集到的张君秋拍过的电影和录像,共13部戏的录像带。因涉及一些版权问题,这个资料集为非卖品。第三,《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张君秋专辑,共43部戏,71张VCD光盘,由中央电视台和张君秋艺术基金会联合出品,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承制。第四,张君秋先生亲自指导天津市青年京剧团1986年“百日集训"代表剧目的录像带,共13部戏、14盘。上述四套音像制品,前两套是展示张君秋艺术的辉煌;后两套是再现张君秋在晚年的两个巨大贡献,他在艺术上再造的辉煌。在四套音像制品的编辑、制作过程中,我们深深感谢各个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认为把京剧艺术大师、戏曲教育家张君秋的巨大成就和辉煌业绩实实在在的展示出来,供后人学习、欣赏和研究,以认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价值,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谢谢各位!

来源:张君秋艺术大师纪念集 作者:谢国祥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