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名家评述 尚长荣:难忘君秋兄
尚长荣:难忘君秋兄
2021-10-05 22:49:59

  君秋兄离开我们已经快3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却仍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

  君秋兄长我20岁。论辈分,他是我的干哥哥。我家与张家交往什密。小时候,君秋兄常来我家,随先父尚小云学戏。每次他从外边演出归来,张伯母总要邀上我母亲和我们几个一起吃烧鸭子。在我,这是童年时的一件乐事,而大人们在一起,总有拉不完的家常。

  前几年,在八届政协会上,我与君秋兄同为政协委员,一同参政议政。他笑着对我说:“你还记得吗?5岁时你挨父亲的打,是我说的情。”也怪,人上了岁数,反而对童年的事记得特别清楚。那是1945年前后,荣春社的徐荣奎师哥演《追韩信》,我在后台追着看,四五岁的孩子就学会一句:“将军慢走!"那天完了戏,父亲当着众人的面,叫我好好跟荣奎师哥学戏,我那时年纪小,念词打磕儿,怎么也不愿开口。家父火了,当众要教训我,正巧让君秋兄赶上了,替我解了围,免了我一场皮肉之苦。事情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现在想起来,依然那么温馨。

  家父识才爱才。君秋兄16岁在华乐戏院演《二进宫》,父亲看后,喜上心头,主动、热情地让君秋兄来家里,为他说戏。只要君秋兄想学的,家父无不倾囊以授。家父老说:“谁让我喜欢这孩子呢!"家父人前背后称君秋兄“秋儿”。爷儿俩一同背台词,一同登台演出,透着无限的亲近。

  我父母常以君秋兄的家境以及他学艺的刻苦精神教育我们,激励我们。君秋兄父亲过世早,母亲在当时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梆子演员。她精心抚育了君秋兄。无论求艺还是做人,对他都要求极严。张伯母要强、上进的生活态度深深影响着君秋兄,使他最终成为德艺俱佳的一代名伶。而君秋兄始终是一位忠厚的兄长,一位永远值得我学习的楷模。

  张派艺术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一个丰碑。继“四大名旦”之后,张君秋把旦角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尤其是他的演唱艺术,迄今难有人企及。也曾听人说,他只是歌唱艺术成就非凡。其实不然。他的艺术造诣之博、之精,只有深入堂奥者方能领略。君秋兄既能唱《金·断·雷》,也能演全部《汉明妃》。这些剧目唱、做、念、打俱全,文武昆乱不挡,没点真功夫是不敢问津的。君秋兄在上海露演这些剧目,非常火爆,当时的报刊有详细记载。

  还有件事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1956年春日的一个中午,君秋兄来我家串门。家父有午休的习惯,吩咐君秋兄在书房里呆会儿,吃了饭再走。我便与君秋兄坐在书房聊天。其间,他顺手取出宣纸、笔墨,不大会儿功夫,一手漂亮、流利、隽秀的行书小楷洒落在纸上,令我惊叹不已。所以我说,一个好演员,他的修养是多方面的。只有在一点一滴中丰富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方能厚积薄发。

  君秋兄与家父情谊笃厚,肝胆相照。即使在乌云滚滚的“文革”中,爷儿俩虽远隔千山万水,心却息息相通。自身不保的君秋兄还惦记着身处逆境的家父。他特意托朋友给远在西安的家父捎来一盒巧克力,以表达对家父尚小云的深深思念与牵挂。

  人与人之间那份同甘共苦的真情,什么时候说起来都让我格外珍重、动情。

原载《张君秋艺术大师纪念集》

来源:张君秋艺术大师纪念集 作者:尚长荣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