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穿梭,不觉一代京剧伟人、张派艺术的创始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京剧艺术家张君秋先生已离开我们3年多了。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和光彩照人、生动绝伦的宏伟艺术形象永久而深刻地留在爱戴他的众人心中,永远活灵活现、光芒四射地激发和振奋着后人。
50多年前,我还是个孩童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听张君秋先生的唱,看张君秋先生的戏,那是因为父亲叶盛兰先生和张君秋先生是好朋友,是艺术上的伙伴,两人有过多年的舞台艺术合作,所以我从童年即有了经常欣赏张派艺术的机会。那时除经常观赏表演之外,他们搞新剧目创作、日常说戏、排练、社会活动、友好交往,父亲也常常把我带在身边,因此,我从小就对张先生和张派艺术有着非常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50年代末,我尚在中国戏曲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喜爱张先生的唱腔曾积存了一些张先生录制的唱片,尤其爱听《四郎探母》中《坐宫》一折里的“芍药开牡丹放……”、“猜一猜……”。天天听了又听,反反复复几乎把78转的唱片纹路听平了。我被张先生那悦耳动听、声情并茂的唱腔所感动,也时时被张先生那甜美、圆润、清朗、纯厚的声音所激励。张先生的声腔具有酣畅健美、淋漓尽致的独特震撼力和刚柔相济、韵味无穷,揭示词义的深刻感染力。张先生的演唱处处委婉中见激情、刚劲中见俏丽,起到舒展,得体,轻重有序,连接自然,字清音晰。一切从演唱艺术所需,无不恰到好处,炉火纯青。可以说,每出戏、每段唱都设计、处理、表现得完美无缺,和谐统一。父亲曾多次赞扬说:“张先生的演唱非常善于用气和运气。演唱时气息舒展,用气自然。气口用得巧,用得俏,用得顺,用得足。可见功力深厚,经验丰富。”张君秋先生在继承的基础上勤奋努力,博采众长,勇于实践,革新创造,自成一派,为推进京剧艺术的向前发展,为丰富京剧的艺术创作,为京剧声腔艺术的升华、普及、提高、革新、创造、发展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张君秋先生的贡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张先生是一位很有思想,很有修养的艺术家。我们可以从张先生创造的若干剧目和人物的表演中,清楚地看到他每一出戏、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动作、每一段唱腔都是经过熟读剧本,理解台词,把握人物,研究故事情节,有的放矢地进行精心布局,反复推敲,认真安排处理的,从《秦香莲》、《赵氏孤儿》、《状元媒》、《诗文会》、《望江亭》到《西厢记》等充分体现出张先生在艺术创作中严肃、认真、精益求精、扎扎实实,从剧情出发,从人物出发的高尚风范。
张君秋先生和众多前辈流派创始者一样,是用他们的辛勤汗水、高超艺术实力给京剧这棵参天大树标定了举世公认的价值,也向继承流派的后来人提示出:继承流派就必须向流派创始前辈那样为京剧艺术无私忘我、全身心地去拼搏奋斗!由此我也想到我父亲叶盛兰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艺术是门老老实实的学问。学艺不可投机取巧,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勤学苦练、扎扎实实。”
今天我们怀念张君秋先生是为了继承和学习他那种创业、敬业的精神,并由后人给予发扬光大。
原载《张君秋艺术大师纪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