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大师论述 贵在钻研——看淮阴地区京剧团演出有感
贵在钻研——看淮阴地区京剧团演出有感
2020-06-30 17:16:32

  一个比较偏僻的小地方―—苏北的淮阴地区出了一个宋长荣,他演的荀派名剧《红娘》曾经轰动了大上海。现在又到北京演出,一看果然名不虚传。

  看到几篇评论宋长荣的文章,有称他为“怪杰”的。认为怪在宋长荣不是生长在大城市,怪在宋长荣仅在荀慧生先生晚年才得以从荀学艺,而荀先生又在十年浩劫中过早地失去了生命。宋长荣从荀学艺时间不长,学戏的条件又不如大城市,但偏偏就是他在京剧舞台上能够较突出地再现荀派风韵,这就使得有人称“怪”。

  其实,“怪”也不怪。好的客观条件固然对学艺有所裨益,但是,不懂得充分利用好条件,不去刻苦努力,照样得不到真才实学。宋长荣在荀先生身边不长,但他抓紧一切机会向荀先生求教,用心揣摩,刻苦练功,因而得以掌握荀派艺术的真缔。十年浩劫中,宋长荣和许多正值艺术创作兴旺年华的青年一样,失去了演出的权利。浩劫过后,他又重振精神,抓紧一切机会温习、恢复他曾经从荀先生那里学来的本领。他演红娘不是机械地模仿荀派的一招一式,而是从人物出发,一句念白、一段唱腔以及表演上的许多细微末节,都围绕着塑造红娘这一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而又敢于主持正义的丫环形象这个中心去进行。荀先生的艺术,娇丽而不事妖冶,演唱妩媚而绝不卖弄,这个分寸是不好掌握的,要想做到分寸适度,火候恰当,关键就在于从人物出发。宋长荣正是由于掌握了这个关键,用心钻研、体会荀派艺术的充实内涵,因而他的表演才能较突出地再现荀派艺术的神采,这正是宋长荣继承荀派艺术的成功所在。

  宋长荣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问题,十年浩劫给戏曲艺术带来的严重摧残,是可以通过我们中、青年戏曲演员的刻苦努力、用心钻研来得到恢复的。

  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植。淮阴地区京剧团的演出阵容是整齐的,戏无论多少,角色无论大小,都在认真做戏,都在戏中动情,这是难能可贵的。就拿那个扮演小和尚的演员来讲,他的头剃得光光亮亮的。其实,剃个头还不容易——几分钟的事儿,但这里面体现了一种精神——对艺术的严肃认真,对事业的高度负责。正是这种对艺术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使得这个戏里的大小角色团结在一起,全台“一棵菜”,体现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总体,这是值得学习的。我常爱引用王瑶卿先生生前说过的一句话:“要成好角,不能当好角。”争着当个主演,并不能决定你成为好角,好角要靠自己的努力,如能在艺术上刻苦钻研,无论当主演,还是配角,都能成为好演员。

  淮阴地区京剧团连厨房的大师傅在内只有六十多人,许多人是兼职的,在这个戏里是主演,那个戏里又是配角,还有的既管后台的化妆,又要登台表演。这么一个小艺术团体,演出事业又是十分地兴旺。这种人少多干事的演出体制是应当加以提倡的。精练的艺术团体,有利于调动演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大家的艺术责任感,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优秀的表演人才。

  曾经听到有议论京剧要消亡了的,说是观众不爱看京剧,特别是青年观众看不懂,所以京剧要消亡。看宋长荣的表演,不会感到这种危机的存在,剧场里不断发出的热烈掌声就是一个证明,演出结束时,观众还在依依不舍地鼓掌欢迎,宋长荣等谢幕不迭。再一看,那鼓掌最热烈者,竟是青年居多数,他们看懂了吗?当然懂了,非但懂,而且是喜欢,不然他们干什么鼓掌!这也说明,京剧演出受不受观众欢迎,关键在于演出的质量,只要京剧艺术工作者能够树立起事业的责任感,刻苦努力,用心钻研,不断实践,勇于创新,京剧事业是有希望的。

(1980年10月16日)

来源:张君秋戏剧散论 作者:张君秋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