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献资料 大师论述 青年演员要奋发图强
青年演员要奋发图强
2020-07-03 16:54:42

    最近,《人民戏剧》就京剧的发展问题组织了演员及观众讨论。看了这些发言,很受启发。我想就京剧的青年演员以及京剧怎样为青年观众服务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

  现在,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演员大部分是青年演员,未来京剧艺术的繁荣主要靠他们的努力去促成。粉碎“四人邦”以来,京剧艺术得到了解放,许多青年演员获得了较多的舞台实践机会,他们在演出创作中付出了很大的劳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那么一部分青年演员,对待艺术事业不怎么刻苦,他们只愿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之外,则一头扎进他的小康之家去了。工作没成绩,上怨领导不培养,下怨观众不懂戏。岂不知,一个演员要成就一番事业,靠偷个巧,讨个方便,想轻轻松松、顺顺当当,那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个演员,严格来讲,是不存在八小时工作制的。俗话说:“台上三秒钟,台下三年功。”你不刻苦练艺,台上就拿不出真本事来,观众也就不买你的账。一个观众说得好:“你唱得都不搭调,还能怨我不买你的票!”我讲这些,不是主张青年演员不要休息,我是想从严要求。

  当然,作为剧团领导,应该考虑为青年演员创造艺术进修的良好条件,但是,艰苦的条件更能磨炼出人材。所以,条件越好,越需要从严要求。青年演员除了要艰苦锻炼之外,还应该为自己定出个奋斗的目标。我国有句老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就是说,要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有较高的成就。现在,在青年演员中,仍然没有独具特色的流派产生。我想,我们还是应该鼓励青年演员树立远大的抱负,奋发图强,创立出新的流派来。要发展京剧艺术,没有新的流派的产生,就只能是空谈。

  创立流派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想强调的是青年演员应把自己的戏路子搞得宽一点,表演手段具备得多一些。有的青年演员,只抱定一个流派去学,而且只学这个流派的几个代表剧目,这样学下去,戏路子越学越窄,怎么能行呢?要知道,任何一个名家高手,他没有二、三百出戏的底子是不可能有突出成就的。他们的一些代表剧目就是在长期不断地演出的众多剧目中提炼出来的。“艺多不压身”,戏路子宽了,就可以在不断地实践中找出发挥自己所长的戏路子来。

  我们还应当在青年演员中提倡团结合作,共同进步。近来,我耳闻目睹了一些不太好的现象,例如,有些青年演员互相不服气,因为争当主角而闹得演不成戏,我听了心里很不痛快。王瑶卿先生讲过一句话:“要成角儿,不能当好角儿。”就是说,你是不是好角儿,要靠你在艺术上的努力,不是人家让你当的。你的艺术达到了主演的火候,就是当配角也照样演出光彩来。你不够当主角,让你站当中,人家看你也是站旁边的。许多在艺术上有成就的老前辈就是从当配角,甚至跑龙套走过来的。我演《秦香莲》,马连良的王延龄,谭富英的陈士美,裘盛戎的包拯。在这出戏里,没有谁因为自己的戏少而把自己演小了,马连良的王延龄就那么两场戏,可他照样演得有光彩。他在我演的《状元媒》里去吕蒙正,也并没有因此而减弱马派艺术的光彩,相反却取得了同行及广大观众的尊敬。谭富英有一次和我演《桑园会》,本来一开场就是我上,那天晚上我正抓紧时间化妆,谭富英进了化妆室对我说:“君秋,你慢点化妆,我先来个吊场,给你垫场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在学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时,也应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

  京剧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青年观众的。我恢复演出以来,先后接到过上百封观众来信,其中大部分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青年,他们热爱京剧的心情溢于言表。但也不是所有的青年观众都爱看京剧,口味不同嘛。我们要研究他们的艺术口味。观众是演员的镜子,我们演出的质量高低,优劣粗细,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在观众的喜笑怒骂的评头品足之中。从这个角度讲,观众就是我们的老师。任何演员的艺术都得经过观众这个老师的严格检验,好的留下了,不好的观众就把它“禁”了。如果我们不注意研究观众的口味,不注意从他们的评头品足中去反省自己的艺术上的优良中劣,那么,我们的演出就是闭[门造车,无的放矢。现在的青年观众,一般都喜欢节奏明快而又长于抒情的节目。所谓节奏明快,就是要富于变化,而变化当中,又不要一句话说透了天,要留有让人想像的余地;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故事的情节明明表演得很透了,演员就是围绕着这个情节去唱念,去表演,但观众仍然陶醉于其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主要是因为你的表演正在节骨眼上,同时,你又用自己的长于抒情的艺术手段抓住了观众的心理,让他们入了戏,和你一起都融化在你所扮演的角色感情之中。因此,你在表演上如果没有绝活,就达不到这样的演出效果。有一种说法,说是京剧的传统折子戏要被淘汰,受观众欢迎的还是那些情节引人人胜的本戏。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一个戏里没有精湛的表演艺术,即使情节变化再多,它也站不住脚。过去的连台本戏,不可谓不热闹,可是至今有哪个连台本戏留下来了呢?

  我们不能毫无分析地去迎合一切观众的一切口味。例如,色情庸俗的东西,虽然有人欣赏,但我们绝不能迎合;再比如,有些青年,由于“四人帮”造成的危害,历史知识很贫乏,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哪朝哪代,他都分不清,你总不能象《打面缸》那出戏的大老爷一样,哪个字不认得就把哪个字撕了去。不要忘记艺术本身有一个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所以,我不主张为了迎合观众当中一些同志文化水平低的情况,而去把剧本中文学性强的唱词改成大白话。当然一些深奥难懂的唱词还是应该改掉的。总之,一个艺术工作者,既要虚心倾听观众的批评意见,又不能亳无分析地全盘接受观众的意见,因为全盘接受的本身并不真正符合观众的要求,甚至可能收到相反的效果,也不是为广大观众所欢迎的。

                          (载《人民戏剧》1980年第三期)

来源:张君秋戏剧散论 作者:张君秋 编辑:主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京ICP备14004500号/京ICP备14004500号-5